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语文“深度课堂”呼唤“有效拓展”

作者:郑月红




  
  (二)有效拓展的方向与途径
  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拓展,其内容应该紧扣文本的中心,应该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涵;其方向可以概括为:①拓展文本的语言层面,培养学生的语感;②拓展文本的知识层面,活跃学生的思维;③拓展文本的情感层面,升华学生的情感。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积累、比较、评论、创新中学习语文,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此表主要是根据拓展的内容来考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是多方向的,途径更是数不胜数,目标指向也是多方面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合理地选择,灵活地应用,用最简洁、实用、贴近教材的手段实现最有效的拓展。
  
  另一方面,拓展还可以从时间上进行区分,有课前拓展(比如预习新课时,查阅相关资料,搜寻有关信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等)、课中拓展(即在课堂上进行的拓展延伸)、课后拓展(比如课文讲完后,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外进行的拓展延伸练习)。这样将课前—课中—课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学生的主动性,长久下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肯定会有大幅度地提高。
  
  四、有效拓展的前提与保证
  
  教师在拓展的过程中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课内所学,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有效拓展的实现,教师是有力的保证与前提。一本语文书,一本教师用书,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如果就课文讲课文,学生手里的水始终只有一碗,而不会成为一涓弯弯细流。
  
  1. 充分利用教材和参考书,做好拓展的文章
  课后练习与教师用书中有很多可以用于拓展的材料,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读完,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评论等进行拓展,要学会变通,采用让学生易于掌握、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拓展。
  
  2.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要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我们还有更多的拓展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这些方面的拓展都“逼”着语文教师势必要多多学习,才能使语文信息之路畅通,使学生思维火花迸发,使拓展延伸与教学过程得到和谐融合。
  推开课堂的窗,窗外的风景一定更加美丽;走出课堂的门,门外的世界一定更加丰富。本文试图让更多的人能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拓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立足课堂,又跳出课堂,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