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作者:冯国成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在于作文教育的模式化、政治化和非生活化,在于“惟考是图”忽视了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在活动中,激发写作热情,渗透德育思想
学生通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不能从生活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领会活动的意义,这样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例如:在组织“阳光礼仪”的主题班会中,我事先通知学生留心观察周围有悖于礼仪的行为,然后把自己观察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组织成语言材料,或小品、或顺口溜、或倡议书或课本剧等形式表演出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受教育,以此达到育人和创作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作热情。
二、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反之,写出来的作文就离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长于形象思维, 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的具体意义,而对题目的含蓄、隐蔽、深刻的本质,往往不善于做深入的分析,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再加上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往往容易出现思维的片面性和肤浅性,偏离题目的要求。德育向导作用,就是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就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向导作用。
三、在选材中,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而且要学会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来。
选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从目前中学生作文现状来看,主要是“假、空、抄”现象严重。“假”是说假话,口是心非;写假事,胡编乱造。“空”是内容空洞,无具体事实,空喊口号。“抄”是东拼西凑,抄袭作文选。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作文的思想质量,而且助长了一种不正确的文风。
中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也是社会中的人,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种种反应。如果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就为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材时,就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目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及时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四、在评改中,强化德育效果
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实际是培养学生评论、鉴赏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篇文章无论写得是好是坏,他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所以,评论一篇作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作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知能力、褒是贬非、扬善抑恶、爱美憎丑、留真去假的评论过程。所以,我在组织学生评改作文时,注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熏陶,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充分发挥了语文育人的作用。教师只要抓住契机,适时的将德育“随风潜入夜,就必定会润物细无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