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高聪梅




  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历史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竞争、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理念,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
  
  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地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由被迫变成资源,这样,教学也就会达到不教而教的地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就思维能力而言
  
  要把给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模仿他人,是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这种教学无异于老师在表演一场木偶戏,老师怎样动作,学生就怎样活动,如此一来,一个富有潜力的生动的学生就变成了老师机械呆板的玩偶。
  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天才”,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被“扼杀”。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就实践能力而言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比如在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时,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然后,反问学生“落后就要挨打”是不是真理?有一位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说“阿塞俄比亚抗意”取得了胜利,就可以证明它不是真理。然后,同学们就围绕着这个话题谈古论今,气氛相当活跃, 并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交流,不仅解决了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认真组织探究课与课外活动
  1. 精心设计“学习与探究课”
  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北京师大版”教科书新设的内容,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式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这一课型的设立,要求教师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走进教室满堂灌”的教学状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例如设计“了解身边的‘历史’”一课时,除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调查制作一课家族树,介绍家庭成员状况外,组织学生自愿结合为四个小组,分别完成四个题目:①求真中学的发展与未来;②我这十三年;③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进;④信息交流的实现。每个学生各负责查找一部分资料,由组长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集体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通过活动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也实现了自我教育;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与成功的经验。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2. 重视每节课的“活动建议”
  布鲁纳曾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北京师大版”新教材中“活动建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对每节课的“活动建议”都认真思考,认真对待,根据现实条件及学生状况或直接利用,或稍做变通。
  3.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水平。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少。在教学中,注意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多读书,读好书”上。卡耐基说:“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正当的书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误入歧途。”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探求思考,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自身能力。
  学习“三国”一课时,注意有机地穿插一些成语典故,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一书,并与“活动建议”的内容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在读过之后进行探讨。至今,教者已向学生推荐了《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课外阅读书目。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就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收集材料,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在探究中读,在读书中思,在思考后写,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