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初探
作者:赵兴连
创新的前提是学生自主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质疑环节不可缺少。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启发学生自主提问和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综合、去感悟、去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有效的思维点拨。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给予肯定,保护其积极性。但是学生往往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有些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找突破口,筛选出有共性、最富于求异创新的问题进行探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
创新需要有敢于质疑、敢于批评的精神,需要有挑战权威、质疑前人定论的勇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教育学生敢于摆脱传统习惯,思维定势,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要敢于向老师说“不”,向教材说“不”,向权威说“不”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在鼓励学生质疑进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细致入微的科学态度。越仔细越能发现人不能发现的疑点,越有利于创新,无数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例如《燕子》一课,文后有道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文中原句,与去掉修饰成分的句子对比,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都知道原句好,好在具体、生动,写出了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学生的回答比较简单,但教师就此点拨道:“原句写得生动、具体,你们的回答也能说得生动、具体一点吗?”比如说,联系生活实际,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请思考一下。一位学生受到启发说:“读原句就像吃一道油盐酱醋的菜,色香味俱全。而缩减后的句子则显得干巴巴的,没有味道!”教师当场表扬了他,于是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原句是加了糖的咖啡,越喝越有味;有的说,原句是一杯浓浓的龙井茶,有的说,原句中的燕子就像我阿姨那条美丽的裙子,真漂亮。如此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功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轨迹是多向性的,它是任何问题都善于从多种方向进行思考,即从“纵”、“横”、“逆”三个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贮存信息,更要点拨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通输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性迥异的个体,即使是一篇课文,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及经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充分挖掘其潜能,充分展示各自的长处,从多方面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某种创新的启示。
如教《跳水》一课时,笔者抓住“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着地,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默默’一词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一位学生说“默默”就是不说话,不出声,这里指人们一声不响地看着孩子,等待着悲剧的发生。”应该说,这位学生已经准确地理解了“默默”一词。但是教师并没有忙于评论,而是点拨道:“能联系上下文,说出不同意见吗?”于是,第二个学生说:“‘默默’一词与上文‘全部吓呆了’相呼应,是对‘吓呆’的具体描绘。”这是从“纵”的方向来分析的。第三个学生说:“人们预感到悲剧马上要发生,心情沉重,因而默默无言。”这是从“横”的方面来分析的。第四个学生说:“这里的‘默默’表示众人束手无策,从而反衬船长的果断、机智,说明船长具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逆”的方面来分析的。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守平等、民主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主体型人格,特别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创设积极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思考。”教师应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如看录像、听录音、欣赏漫画等,启发学生思考,并运用提问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