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智能培养

作者:刘善文




  中学历史教学担负着知识教学、智能教学和思想教育三方面的任务。其中智能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中心课题。本文从中学历史知识的层次结构着手,探讨有关智能培养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般认为,历史是既有内在联系、彼此影响,又有本质区别,各自独立的历史现象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人类活动过程。它具有过去性、因果性、延续性和规律性等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历史是由复杂的历史现象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人们可以从中抽象出具有规律的结论等;据此,我们可以依据历史知识的特点,将历史知识划分为历史现象、历史轨迹和历史规律三个层次。历史现象是由时间、地点、人物和时间等历史要素综合而成的各个现象,是构成历史发展的主要环节,它具有具体性的特征,如鸦片战争、《辛丑条约》等;历史轨迹是由各种历史现象彼此影响、推动历史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主要痕迹,是勾勒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它具有延续性的特征,如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五大侵华战争、三次革命高潮等;历史规律是从历史现象和历史轨迹中抽象出来的富有规律性的基本理论,反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如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历史。
  中学历史智能培养的基本过程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知识系统化、技能熟练化的前提下,懂得把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既然历史现象、历史轨迹和历史规律是构成整个历史知识体系的三个层次,那么我们可以据此来确定智能培养的相应的三个层次:培养识记、综合和分析三种基本能力;识记能力是对时间、地点、人物和时间等历史要素,亦即对彼此综合而成的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综合能力是针对历史轨迹的特征加以综合,达到知识系统化和技能熟练化,它包括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归纳、对比、判断、想象和运用等逻辑能力和运用能力;分析能力是在具备识记和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评述能力。
  上述三种能力的关系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在综合的前提下培养分析,系统落实,多方培养,达到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识记能力培养是智能培养的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历史概念不清;基本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的识记不准确、不完整;不能抓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没有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由此可见,识记尽管不是历史学习的全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好的识记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
  日本创造学家中山正和教授把人的记忆分成“点的记忆”和“线的记忆”两类。认为“点的记忆”主要是通过联想、类比等方法来搜索平时积累的记忆;而“线的记忆”是在“点的记忆”的基础上重新组合,进行连接而成的记忆。中山正和教授的提法与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特点有很多贯通之处,实际上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历史要素逐个识记法,即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其过程、特征、结果)等各种要素的具体识记和掌握。其二是历史事件串联识记法,即根据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有关历史材料采用串点连线的记忆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努力编制学习提纲,浓缩学习内容,使“点的记忆”变成“线的记忆”,构成网络。学习提纲要突出自己的见解,跳出书本和老师的讲授,延伸发展,将发现问题和创造联系在一起。
  还有一种值得推崇的识记方法,即研究认识对象的一切方向。一切联系立体思考,从事物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和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纵、横系列和它们相交叉而形成的立体系列,使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展示创造的前景。在对历史事件的识记我们可以把相关的一些事件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探讨,找出事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加以比较,这样前后联系起来能加深学生的印象,给他们的识记带来方便。
  当然关于识记能力培养具体技巧和途径,目前已有不少的系统总结,无须笔者赘言。
  
  二、综合能力培养是智能培养的关键
  
  历史轨迹反映着历史发展过程的具体特征,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智能培养的关键环节。一般说,历史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因果性、递进性、异同性等特征。这样反映在教学中,就需要针对不同材料的特征,有所侧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归纳、对比、判断、想象和运用等各种综合能力。
  
  1. 历史过程的阶段性方面
  应当突出强调人类社会的五个形态的更替状况,每个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每个阶段中各朝代、地区或时期的更替,甚至每个朝代或时期的阶段划分等。例如可以按不同的发展阶段将我国封建社会的唐朝划分为建立、发展、全盛、转折、瓦解或灭亡七个时期。这样使学生避免概念错位,准确地掌握知识,为进一步掌握复杂的材料奠定基础。
  
  2. 历史过程的因果性方面
  由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彼此影响、互为因果的联系,具有上下串联的纵向特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前后材料的串联,有意识地加以系统化,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避免彼此孤立,单纯记忆的倾向。例如,学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这一章时,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叙述的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注意分析他们的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本章的中心内容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并进一步指出各个时间是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角度来说明中心内容。这就让那些看似孤立的历史时间在学生心中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兴起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3. 历史过程的递进性方面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向前的,并反映在不同时期各方面之中,它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归纳不断发展的历史现象及其规律的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上医学成就硕果累累,就可以指导学生按不同时期进行归纳。中学历史教材中需要归纳的专题不胜枚举,倘能加以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巩固记忆和掌握规律的能力。
  
  4. 历史过程的异同性方面
   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纷繁复杂,因果相陈,决定着一些历史现象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不同历史现象之间又必须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掌握从历史背景、时空条件、人物属性发展过程、成败得失和历史地位等等各方面来准确分析不同历史现象的异同之处,培养学生增强记忆、加深理解、提高分析的能力。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点、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等等。再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在教学中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明治维新”是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困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
  
  三、分析能力培养是智能培养的目标
  
  分析能力实际上是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材料、解决问题和领会规律的能力,是衡量智能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智能培养的基本目标。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分析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两个方面。
  思维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在熟练掌握历史的前提下,通过思维活动,结合史实准确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辩证唯物史观。例如,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分析“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解体”,说明旧势力的顽固性、新旧势力斗争的长期性和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说明社会存在决定性社会意识,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等等。
  评价能力是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观和历史事件的本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掌握评价问题的方法,即把具体事实和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和评价。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具体事实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智能水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