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口头评价“五要五不要”
作者:刘会民
一、要激励,不要讥讽
课堂的口头评价应当充盈激励性,鼓劲儿的,点拨式的评价。如激励性的,“这节课你真行!老师真为你高兴!”“某某同学进步很大,大家掌声祝贺他一下”又如用鼓劲儿的, “哦,你不会没关系!认真学就会了!”“别着急,你想好了再说,好吗?”再如点拨式的,“这个问题你再仔细想想?”“换个角度想想,会不会找到答案呢?”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有被尊重被赏识被激励的需要。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听到这样委婉的提醒,都愿意接受并朝好的方向努力。这样的评价,少了讥讽和抑制,多了鼓励和关爱,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慢慢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常听到从教师的嘴里冒出这样的话语:“你耳朵带来了吗?”“你长没长脑袋?”略显“文明”一点的:“哦,你像乌龟一样终于前进了几步!”更有甚者,把口头评价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一位教师教学“ai”的四声:“āi挨着站的āi;ái挨骂的ái,挨批评的ái;ǎi矮个子的ǎi……”学生的声音越来越轻,极不情愿地跟读,有的低下了头。教师却充耳不闻,还嫌声音不够整齐响亮,教了一遍又一遍。这种讽刺式的挖苦,嘲笑的课堂口头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兴趣无情的打击和抹杀。是我们老师应该戒除的。
二、要慎重,不要轻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 中明确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收集、存储、表达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因人而异,慎重评价,不要轻率。例如,同样对于一个问题的回答,对学业困难的学生就要特别注意保护他的自尊,慎重选择表达方式,不能轻率的说,“这么容易的问题你都答不上来吗?”对于心理敏感的学生不能轻率的说,“怎么搞的,平时你不是这样的呀。”
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冷场、或者纪律涣散的情况,要沉静对待,不要轻率下负面的结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还要注意对于一个学生的回答,也不宜马上轻率地评价“对” 或“错”。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发现不了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丧失了许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宝贵时机。教师应将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可以这样评价,如,“你是这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你说得不错,谁能超过他?”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
三、要简洁,不要重复
众所周知,语文老师上课容易“话多”。这跟教师轻率重复学生或自己的话有关。当然,有的时候重复是必要的,比如要突出某个重点内容或独特的见解,学生的发言声音较轻导致大家没听清楚等。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的口头重复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甚至会显得罗嗦,还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感受不到教师要传达的正面信息。如对学生一般性回答和评价的重复等;反复夸奖某个同学,让这个学生也感觉不自然。这样的口头评价挤占了许多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导致课堂拖沓冗复,枯燥乏味,效率不高。
四、要面对全体,不要有所偏爱
上课时,教师往往喜欢请学习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请优等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满脸欣慰。请差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往往焦躁不安,一旦答错了就满脸失望,甚至忍不住打断学生的发言以“遮丑”;好不容易答正确了,教师又说:“啊,连你都讲得这么好,真不简单!”“今天你终于讲对了一次!”诸如此类,教师以优等生的思维水平为标准去衡量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课堂上看似动起来了,其实只是教师和优等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大部分中等的学生被晾在那儿。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人的多元的智力类型,而不应过分关注某种智力的高低、优劣。从这个意义上看,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是没有优等生和差生之分的,只是相对而言某个学生某方面具有优势或处于弱势。
五、要灵活,不要死板
很多教师担心学生考试分数不能迅速提高,课堂提问总是以标准答案为中心。在上课时总是抓着自己预设的内容不放,追求整齐划一的答案。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一次又一次“钻圈” 的过程。如某个教师教学《四季》的教学片段。
师:秋天来了,谷穗为什么弯起来?生甲:因为谷穗很重。生乙:因为谷穗很懒。师:(有些焦急)有不同意见吗?生丙:因为谷穗抬不起头。师:(更加焦急)还有谁会说?生丁:秋天来了,谷穗成熟了。师:(两眼发光,声调上扬)你真聪明!表扬他!
老师脑子里关注的只是标准答案,很少关注到孩子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时间一长,学生察言观色,消极应对,越学越死板。这样的教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何从培养?这种情况下,应该肯定学生回答的不同角度,引导准确表述,因为学生分别是从重量、拟人等角度来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