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在校本研修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罗永高




  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德兰说过:“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的更好的学校,也不会有更好的教师”。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应采取怎样对策?我校在理性分析学校和教师实际情况基础上,提出了立足学校管理和文化建设,立足校本研修,全面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
  
  一、以文化引领为先导,创造良好的教师成长的环境
  
  未来学校竞争根本上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切入点,从学校、教研组、教师三个层面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确定定量的学习、研究目标,推动教师开展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
  
  1. 营造学习氛围,构建校园文化
  学校保证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面向全体教师,学校分发《第五项修炼》、《细节决定成败》一系列学习资料,为每一位教师配备手提电脑,提出“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建立一个全体教职工共同为之奋斗的愿景,构建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活我校教职工之间的关系,使我校成为一个风雨同舟、和衷共济、齐心同力的坚强集体,并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2. 构建学习型教研组
  开展“三个1、两个5、一个10”活动(三个1:一个教研组做好一个课题,教师一年写好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一学期上了一节公开课;两个5:教师读好5本书,带好5至7名学生;一个10:教师听好评好10节课),浓化教研空气。
  努力营造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气氛,学习型组织的最大特点是团队成员之间做到合作、学习、交流,以促进团队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为此,我校着力加强了备课组与教研组的建设,完善了教研组考核办法,落实了隔周一次学习教研制度。
  
  二、优势互补,以差距推动进取,关注每一位教师发展
  
  注重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在充分了解教师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使不同层次教师通过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
  
  1. 分层培养,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目前我校教师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0%左右,依靠传统的“一对一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模式很难满足大面积培养教师的需要,所以在教师培养上,提出了教师成长发展“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的理论,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发挥更多教师的培养指导职能,对第一阶段的指导教师可以由同年级学科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对第二阶段教师由学校内市级学科骨干、资深的教师来担任,对第三阶段的教师培养则由市名师、宁波市名师来培养。
  实行分层次的培养模式以后,扩大了培养与指导教师面,有不少教师既是第一层次的指导者,又是第三层次的被指导者,边学边教,使更多的教师脱颖而出,保障了优质师资的持续增长。
  
  2. 突破中青年教师发展瓶颈,促进教师成长
  目前我校有36位高级教师,其中宁波市名师、骨干教师,奉化市名师、骨干教师10名,有一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动力,参加各类研修活动积极性不高。如何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作用?
  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我们提出了“让有作为的教师有地位,有地位的教师更有为”的口号,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让教师分享领导力,并跨越决策范围和以信任的方式参与决策,当教师感到在教学中有更大的自由度与更多的自主权,并确信他们能够参与学校决策时,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就会降低许多。
  积极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学校制定名师培养计划,建立了具体培养目标和措施,建立骨干教师人才资源库。让这些教师主要通过立目标、给任务、推出去等办法,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引领学科教学,帮助其他教师,创立平台,通过论坛等活动充分展示他们的教学水平,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知名度。
  
  三、创新实践,开展有效的研修活动
  
  1. 以落实教学常规为任务的教学过程管理
  变检查为调研,调研则是组织教导处及有关骨干教师,对某年段、某班级、某学科、某教师进行会诊,或现场办公,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简单地以刚性的制度代检查,以纯粹意义的评价代指导,强调以研究的态度改进教学过程,而应把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作业有效性分析以及体现发展性意义的考试分析等,作为教研活动具体主题与形式。
  
  2. 聚集课堂,以问题引导研习
  聚集课堂,捕捉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以问题为引导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实践。
  课例研习: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学研修的重点,课堂教学分析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形式,通过从课堂教学过程呈现方式入手,围绕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展开分析探讨,从而改善教师及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益。
  专题研讨:就某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和难点问题,集中教师各方面资源,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合作研讨活动。
  [案例]政史地组“学科渗透,各有侧重”的教研之路
  政史地组是一个特殊的教研组,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是政治学科、地理学科、历史学科的综合,如何整合各个学科的优势,团结协作。政史地组提出了“学科渗透,各有侧重”的研修之路,其实施程序为,先拟定一个教研题目,让大家分头准备,然后侧重于某一个科目进行研讨。如在第一次教研活动中,拟题“聚焦科索沃”——政治科目如何渗透时事,大家分头做了准备。在会上,组长主持,历史老师先阐述了“科索沃”问题的历史由来,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评价了“科索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未来的趋势,然后地理老师展示了“科索沃”一带的地理挂图,描述了相关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使大家史地结合。最后政治老师指明了由这一问题引开的时事与政治课相结合的意义、原则,如何渗透。其他教师加以补充、讨论。圆满地完成了这一教研主题。此后,政史地组依据这条路子,先后又搞了如“地理知识在历史课中所起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高三政、史课教学”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由于这样有精心准备,能够兼顾各科的教研活动,使政史地组有了坚强的凝聚力,做到了政,史,地有机结合。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很大提高。
  课题研究: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困难,采用系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研策略时,教研活动便呈现为课题式的行动研究。它是围绕某一个专题的阶段性研究。并包括多种教研研修形式的组合和群体的协作。其价值在于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问题,在尝试解决中不断改进。
  [案例]物理组“构建网络环境中高中物理教学的模式”的课题研究
  物理组结合学科实际,从演示实验着手,引入“朗威数字学实验室”和仿真试验软件,通过专业人员对全体教师的培训,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应用“朗威数字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每一次教研活动学习研讨。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尝试改进,极大提高上课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