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让教师走进案例
作者:黄奕农
案例1:创设多角度情境体验情感
有一次,听了一位语文老师的研讨课,课文是《交流格言》,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搜集、积累、交流格言,从优秀的格言中受到教育与启迪,从中了解格言对人生的影响。教师以学生身边的格言入手激发学生交流互动。提问学生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学生自然感到有话可说,兴致盎然。学生说:“我最喜欢那句“用知识充实自己,远比用珍珠装饰自己更有竞争力”……接着让学生上台说出对格言的认识,学生说:“格言是有教育意义的,言简意赅的……”,其他同学再进行评价,教师借此时机也讲出自己喜欢的格言,然后学生又与听课的专家和教师互动,当场采访,互赠格言,把课堂推向高潮。
[分析与反思]
开展新课程的教学,不管是哪一学科,我们都看到课堂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创设多角度情境体验情感,从学生认知、情感、兴趣和具体实际出发,寻找最适合互动的方式,使学生与教师沟通,学生之间互相对话,倾吐心中的想法,真正建立起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促进师生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像这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课堂的学习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案例2: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衔接
在一次周六的校本教研里,笔者到乡下的中学听了一节美术研讨课。这是一堂图案课,教师一开始不是给学生讲图案的基本知识,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说说图案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一下子说了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穿的衣服有图案装饰;我们用的陶瓷器皿如水杯、碟、碗也有图案的装饰;居室中,窗帘、床上用品、室内装饰品,甚至中国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等都离不开图案的美化。然后让学生概括图案的概念,不同的学生对图案的理解不同。这时教师一边启发学生,一边赞同学生的观点,接着把自然的形象与图案张贴在黑板上,请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它们的区别。这下学生们都踊跃的举起手来,挣着回答。学生说:“图案带有夸张、变形的味道;图案是从自然形象演变来的,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完全明白了图案的真正含义。
[分析与反思]
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生活实际,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课改给教师带来的新理念正在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从关注 “教”转为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得到较好的体现。
案例3:营造宽松民主的成长氛围
笔者所在学校是全国课改基地实验校,平时教师经常交流新课程的教学体会,其中有位英语教师讲的案例,至今记忆犹新。她说:我深深地感觉到课改后的课堂是全然不同的。每一节的英语课,我都让学生们上台当小老师并做英语值日报告,让他们去亲身体会一下当小老师的滋味,既培养了他们的胆量和勇气,也锻炼了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一次,笔者听了一位学生在评价他的英语老师,这位同学说在老师偶尔出现语法错误的时候,同学们都积极地给老师指出,而老师也欣然接受,并鼓励同学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就语法的问题进行讨论,打破课堂僵硬的格局,使学生加深了对语法的了解。课后,老师与学生交流说,新课改,就应有新观念,新思想,教师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对改进课堂教学是有好处的。
[分析与反思]
新课改已经从教师关注学科教材教学转向关注学生,切实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学上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已经成为过去。这位英语教师平时比较注意营造宽松的气氛锻炼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而另一个老师的行为也说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聆听者,而是怀揣各自的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质疑、讨论和学习。
案例4:改变评价过于单一的状况
教师在教学《畅想春天》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表达对美好春天不同的审美感受,让全班学生每人画一幅有关春天主题的作品。画完后,教师把一些较好的和一般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师生一同品尝习作。教者肯定学生的作品有个性,虽然画的是春天,但每个人对春天的理解有自己的想法,不是千人一面;对于画得一般的,教者尽量地挖掘出画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哪怕是细微的进步,并指出待提高的地方。接着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其他学生再参与评价同学的作品,说出作品的优缺点,交换各自的观点。最后,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分析与反思]
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改变的是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状况,倡导评价的多元化。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要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既要有评判性评价,又要有激励性评价。在评价时,还要注意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像以上教学案例采用的既有教师的鼓励性,体现民主化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往往会因为老师或学生的真诚评价而分外努力学习,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5、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常态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难点。虽说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许多教师对这样的课还是喜欢大胆去尝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有些学校的综合实践课在专家的引领、实验教师的努力下,已经走出困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把综合实践课当作常态课来看待。
我们学校的老师每学期按学校的要求,每人确定一个综合实践课题,笔者选择的课题题目是《装饰与生活》,并对该课题进行了设计,过程如下:第一周:提出课题,分组观看《装饰与生活》的录像光盘,写出自己的感受;第二周;走出校外,参观社区住房装饰,采访广告公司和施工人员,请他们谈谈对装饰与生活的看法;第三周:交流两周活动的感受,完成采访报告;第四周:到学校图书馆、新华书店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第五周:制作宣传海报,并交流与评价。
[分析与反思]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老师和学生边实践、边总结、边交流,活动中,学生交流了各自的活动开展情况,还就个人对装饰与生活的看法,采访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等进行了讨论,并且交流了每个人亲自绘制的手抄报,说明其创意。这次综合实践课,既有不足,也有收获。不足的是教师给学生活动提供的资料较少,学生绘制装饰效果图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教师的组织指导不到位等。满意的地方是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和谐发展。如,审美素养得到较大提升,学会了向别人请教,与大人交流和同伴之间的合作研究,面对各种挫折,学会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内挫力、意志力得到考验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结束后,学生问老师以后是否还上这样的课,很显然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已经有了兴趣。
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我们每天上的课,或者每次听的公开课,课后都会有所想,有所悟,如果我们每天或每星期及时总结一个较有价值的案例加以剖析,深入思考,这样一定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让我们的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