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古诗文中服饰词语与人物代称的关系探微
作者:唐利群
下面是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积累的一些描写服饰的词语,试以一些服饰描写的词语为例,分析服饰与人物代称的关系,揭示服饰文化内蕴的社会历史原因。
赤芾: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故常借指贵族。金文中常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
黔首:“黔”是“黑”的意思,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常用之代指平民。如西汉贾谊《过秦论》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褐夫:“褐”是兽毛或粗毛制成的短衣,质地较次,为一般穷苦人穿的衣服,故褐夫代指贫民。
韦带:熟牛皮制的腰带。普通平民系韦带,故代指平民。
布衣:麻布之类衣服,为平民的衣着,故常以之称呼平民。如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之交”两处都是指代平民。
麻衣:赴试求官的考生,也称“白衣”。西厢记中的张生为此一族的代表人物。
白丁:古代平民穿着白衣,故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或者以“白衣”、“白身”称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袍泽:古代士兵穿的衣服。《诗经。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乾,与子偕作。”讲述的兵士出征的故事,其中“袍”与“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所以后人将两个字合在一起代指将士、战友。如“袍泽之谊”“袍泽故旧”都是取此意。
甲:古代战士护身的战斗服装,多用皮革和金属片制成,故后来以甲代称士兵,如:兵甲。
巾帼:古代妇女所戴的头巾和发饰,如《晋书》中记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故现在人们常用“巾帼”指代妇女,如“巾帼英雄”“巾帼不让须眉”等等。
青衣:深绿色或蓝色的衣服。着深色衣服的女子,是为了衬托出别人色彩的高贵,也是为了工作时的耐脏,是古代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多穿青衣,故后人把它作婢女的代称。如白居易《懒放》“青秀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青衣也是古代传统戏曲中的角色,扮演比较庄重的青年或中年妇女。如电视剧《青衣》。
裙钗:《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唐以后用裙钗代指妇女。
红袖:原意为红色的袖子,常指艳妆女子。如韩幄《边上看猎赠元戎》:“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还有现在常说的“红袖添香”都源于此。
黄裳:本意为黄色的裙子。黄色是五行中土的颜色,为社稷之本,最为尊贵。裳为裙袍,有点孔乙己那长衫的意思,只能为上等人穿着。而黄色之裳意味着臣居尊位,《易经》“谓臣居尊位,必以黄裳自处”,后以此作为太子的代称。
青紫:原为古代公卿服饰,后指代高官显爵。
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故代指侍从贵臣。
缙绅:古代士大夫大带子下垂的部分叫“绅”,笏插在皮带与带子之间叫“缙”(也作搢),这是古代士大夫的装束,故常以之代称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更有说代称高官。如《汉书》 “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明朝张溥《五人墓碑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貂蝉:史书中称 “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说的就是貂蝉冠,原来是王公贵族和武将所戴,后来“貂蝉”用作达官贵人的代称。如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 “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到了明代,因为当官封王的太多,貂尾严重不足,于是出现了用狗尾来代替貂尾的做法,这就是成语“狗尾续貂”的来历。
青衿:也作青襟。根据“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青衿指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读书人。杜甫的《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到明清科举考试时,又专指秀才。
纨绔:《礼记》曰:“衣不帛襦袴。”襦和袴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而六朝时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后来就用“纨绔”作养尊处优、游手好闲之徒代称。
黄冠:黄色的束发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饰,故代指道士。
绿巾儿:古代绿色为贱色,因为从事农作生产、整日面对绿草绿树绿庄稼的人都是最底层的农民,因此,绿巾、绿裳亦为贱服。元、明时期,官府规定娼家男子只能着绿巾,以示等级低贱。后来演变为将妻子红杏出墙的男人称为戴“绿帽子”。
左衽:古代衣襟又称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敌人。
正因为古代社会中服饰代称着人物社会地位及官职,所以历朝政府制定服饰法规,强制执行,各种人都不得违犯,特别是社会下层和贱民,监督比较严格。这种监督来自两方面。一是官方的,不按规定穿衣,叫作“服色违制”,或叫“服色逾制”,依法处理。另外一方面的监督来自民众之间,如清初叶梦珠在《阅世编》中所说,若平民出身的读书人没有取得功名,穿上秀才的服装,士人必然“群起而哗之”,指斥他到“无颜立于人世”的地步。据此,后来就有了“只认衣冠不认人”、“衣帽取人”、“衣冠禽兽”等俗语出现。麦克卢汉认为,如果说在表达自我个性至上的现代社会,服饰可以当仁不让成为“自我界定”的最方便最直接的手段,那么在中央集权统治下的中国古代,衡量服装“好”与“坏”就很难以个人的身体感受(寒热)为标准,更多地是由社会群体或统治阶级来确定,“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外在“冷热”标准替代了自我的界定,“镜中之我”是他者的眼睛通过由统治阶级的规范所界定,人的服饰生动地体现了人的社会性而非个人性,人成了别人眼里的服饰。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4.
[2]叶文宪.趣味考古[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