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如何提高批评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佟景波




  批评是教师对学生不恰当的思想言行给予的否定评价,是思想教育的一种手段。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虚弱无力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然而,批评是柄双刃剑,用得恰当,批评是一剂良药,确实能促使学生改正错误,用得不好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师生的对立,不仅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还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批评教育的实效性呢?
  
  一.要了解学生
  
  任何一位教师,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因不同环境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作风。因此,我们平时应注意多了解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在进行批评教育之前可根据已了解的基本情况,具体分析其出现错误的原因,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确定因人而异的批评教育方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二.要讲究语言艺术
  
  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引起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素。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多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言和语气,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语言,首先要有理性、有气势,要平易近人,内容切中要害,只对事,不对人。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被批评,知道要改进什么。思想上要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能达到批评的目的而又不伤害被批评者。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批评的目的不是批评者广施威风,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批评的语言应该依情据理,因人而异,讲究语言艺术。
  
  三. 要注意场合
  
  批评的场合与效果的关系十分明显。同样一件事情,批评的场合不同,效果也不同。一般来说,性质较为严重、影响较大或者带有普遍性的人和事,宜进行公开批评,以达到防止事态发展的目的。反之,则应采取不公开批评的方式,以达到既纠正了偏差,又防止了因小题大作而伤害被批评者自尊心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及时纠正犯错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但一般不宜直接批评,可采用眼神暗示、声调调控、走动告诫等方式。这样既能照顾到犯错学生的情面,又能使绝大多数学生浑然不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休息或课外活动时间,和学生聊家常,讲道理。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心里不会有什么压力,对教师也不会有戒备之心,于和谐的气氛中将教师的诚意和关爱传递给学生。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在爱护自己,对自己有诚意,也就愿意交流思想,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
  
  四.要有感情投入
  
  任何教育形式的实施,都应以感情投入为前提,批评更不例外。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会收到奇效,没有感情交流的批评往往事与愿违,甚至会招致对方反感。教师只有象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从心里佩服敬慕教师,就会对教师的批评产生认同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五.要做好必要的善后工作
  
  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进步。针对一些批评教育中的特殊情况,还必须做好善后工作。尤其是那些不良行为已成习惯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帮助、鼓励和监督,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并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必要时还可以大张旗鼓地表扬,或把这样的好消息及时传递给他的父母,这样会更加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树起“我能行”的信心,并认真改正错误。对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批评之后要做好疏导工作,理顺情绪,以免出现心理上的障碍,产生心理负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学生在其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必然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错,此时,教师要及时指出其错误所在,促使他省悟和悔过。这样,他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也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只要慎重对待批评,恰如其分地运用批评,就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自觉地进行悔改和反省,从而自觉改正错误,收到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