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新课程教学与多媒体的运用

作者:谢南华




  多媒体课件在初中科学新课程中大有可为。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科学学有关的问题,从生活走向科学。探究式学习中的科学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都是传统教学难以甚至是无法解决的能力培养问题,这恰是课件应用于教学的长处所在。多媒体课件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具和助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学具和学伴。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多媒体课件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运用。
  
  一、让学生直观进入情境
  
  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科学情境,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从生活走向科学,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来说,受他们的生活阅历的限制,某些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只是在头脑中有很粗浅的认识,情境不够完整,细节不够丰富。而且自然界的现象,又有很多不可能直接在科学课堂上原样展示。而应用多媒体课件手段,可以生动、丰富地虚拟情境:可以用电脑展示静态的文字、画面;还可以展示动态的录像片段、动画片段,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等来发现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在生活、自然情境中发现有趣的科学问题。 例如《凸透镜成像》一节课里,我们可以这样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科学情境帮助提出问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相机、放大镜、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等的结构共同点(都是用凸透镜),并展示所成像的不同点。学生发现成像是不同的,进而提出问题:它们的像有何不同,为何造成这些不同?
  又如《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节课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展示科学情境,自然界中的发声体,通过对它们的观察,发现或猜测出发声体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吗?
  
  二、帮助学生分享信息、相互交流
  
  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分享与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缺少充分的机会与条件,新课程基本理念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在学生口头、书面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交流以外,用电脑帮助展示那些复杂、繁多的学生猜想、假设和方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信息。
  例如:《声音的发生与传播》这一节课里,为帮助学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可以这样应用课件:关于声音的速度,安排学生课下设计测量声音速度的方案,然后收集学生的设计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师将其设计成FLASH动画,在下次课堂上形象地展示,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同时又可以发动学生对各种方案分析与论证。能对方案进行简单的比较,进行简单的推理评估,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
  再比如,在课件教室里,将各台电脑用通信线联接起来,构成局部计算机网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向同学提问题,求得帮助和进行简单的讨论,也可以使用同学的信息资源。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些科学实验,由于条件限制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演示,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想象的情境,应用电脑动画进行动态的模拟演示,提供想象的素材,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比如,机械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的内容我们即可应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空中加油的情境和等速救护的过程,配上声音效果,把存在于头脑中的想象情境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多媒体课件动态的变化,立体的感觉表达出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意境,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科学教学中的理想化模型较好地反映了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演示,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地球磁场的磁感线、磁铁磁场的磁感线、光线的概念、电磁波的波形、原子科学等等,我们可以应用电脑动画进行动态模拟演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在教学中,每当学到磁场这一部分时,总有一部分学生会掉队,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这可以用FLASH(它是一种专业的标准动画软件,它制作出来的动画是矢量的,制成的文件较小,便于传递,只要画出初、末两个画面,中间的动画过程就会自动产生。)制作磁场的空间分布,并且通过旋转切割得到各个方向的视图。在科学教学中,许多空间的、渐变的、动态的科学过程的描述,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解决,用多媒体课件就很容易。
  另外,教师运用高新技术,其本身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求知欲的启发和最好的榜样。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多媒体展现的科学过程和控制条件下形成的科学变化以及通过三维立体图像展现的科学情境都会给同学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与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可能,效果自不待言。
  
  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课件可以将科学过程形象、生动、高效地在课堂中展示出来,使学生去认真、仔细的观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科学现象出现的时间极短,当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时,该过程就已经结束。学生就理解不了其中的本质,给教学带来困难。如“观察水的沸腾”。首先,观察实际的水的沸腾的实验(分组实验),让各实验小组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口头或者书面表达出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我们可以使用数码相机把水沸腾的全过程拍下来,利用计算机播放沸腾的全过程,不易注意到的细节,可以用特写镜头展示,学生从中会发现自己对实物观察的不完备、不准确之处。经过一些案例的积累,学生观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五、多角度展示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课程要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它学科的联系。在科学课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特别是应用多媒体课件,选取结合实际的事例,丰富和充实科学课程的内容。
  例如《声音的发生与传播》里,学习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发出的之后,用课件展示振动发声在科技中的应用,按照发展顺序,依次展示唱片、磁带、VCD让学生观察实物后,用课件简要说明它们的原理。在学习了声音的频率之后,收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在课堂上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之后,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所收集的信息的来源,指导学生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方法。因为,在课堂上,教师用电脑向学生展示的科学、技术、社会的有关资料只是抛砖引玉,还应该再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有关的其他资料、信息,处理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已经接通因特网的学校,要提倡让学生从网上获取有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教师提供有关的网址);尚未联网的地方,可以广泛运用公共媒体,如电视、报纸、科学期刊等,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的科技发展的资料。这样科学课程才能成为完全开放的、学生自主参与的全新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