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温州民办学校教师师德现状与对策探讨

作者:臧培青




  [摘 要]在当前温州民办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办学校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值得人们充分关注的。本文针对温州民办学校师德建设的现状进行探讨,从实施学校品牌建设、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健全师德管理机制、构建师德评价体系和完善学校民主管理等方面系统地提出加强师德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温州;民办学校;师德;探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温州的民办教育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进一步发展温州民办教育事业,不仅取决于社会办学大环境,更取决于民办学校自身的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师德建设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从总体上看,温州民办学校教师师德表现总体是良好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于“求实际、选实惠”的不良倾向,影响到温州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温州民办学校教师师德现状问题
  
  1.价值观念上,过于强调价值取向的功利意识
  从温州民办学校的师资构成来看,除了在原单位怀才不遇以及个人原因之外,多数教师来自于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学校。这些原本来自公立学校的教师,抛弃人事关系、公职等待遇,进入温州民办学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追求较高的经济收入。应该承认,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性教育已经进入市场,教育的商品性使教育观念趋向现实。民办学校的兴起在打破原有公办学校用人机制与分配制度上存在的弊端,在体现教师劳动合理价值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教师奉献意识的削弱,等价交换原则的泛滥,过分注重经济收入与个人利益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容易造成教师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一些教师不安于现状,不甘于清贫,热心于课外补习与带寄读生,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淡忘了教师敬业精神,放松对自己的师德要求。同时,面对民办学校办学预期的不可预测性,使得许多教师有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的欲望与冲动。
  2.人际关系上,个人自我封闭、缺乏协作的团队精神
  温州民办学校数量多、竞争激烈,为了树立学校的声望,争取生源,提高教学成绩就成了当前民办学校屡试不败的法宝。同时,温州民办学校教师成分的多元化,造成了教师人际关系复杂性。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关心同事的发展,注重个人发展,喜欢单打独斗,或搞地方主义的小集体,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学校内部激烈竞争诱发的功利需求,让民办教师之间的不良竞争日趋激烈,导致教师们把同行当成竞争对手,把同事当成潜在的敌人。出于站稳脚跟,快出成绩,树立形象等的需要,致使有的教师之间互相封闭,“备课留一言、考试留一点、上课留一手”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成绩,教师内部怀有强烈功利性的个体性的竞争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形成人人自卫的防御性气氛,人际关系冷淡,彼此缺乏团结协作性。
  3.教育管理上,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
  温州民办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家长对于学校教育赋予很高的期望值,这也给学校管理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民办学校的生源具有自身特点,与一般公立学校的学生在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在客观上要求民办学校的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不能把原有学校的管理思想与方法简单移植到民办学校。由于追求升学率、缺乏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教师望生成才心切,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往往以简单的整齐划一要求代替细致的思想工作,更多的服从与压制,体罚和变相体罚等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教师在管理过程中急躁情绪的宣泄,表面上是教师的管理能力受到挑战,实际是教师情感深处对于教师角色与职责理解的偏差。这种问题的存在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与对立,同时有悖于家长缴费读书的初衷,事态处理不好会激化与家长的矛盾,给学校声誉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由于教育评价体系的相对滞后,歧视后进生现象也在部分教师中有一定的市场。学生的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也成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尺度。进而,一部分教师为了在应试教育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便采取“宠优”、“歧差”策略,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和“不太守规矩”的学生不给予关心和爱护,常采取冷漠、惩罚、讥讽等手段加以对待。
  4.思想观念上,敬业意识有所淡化,精力投入不够,奉献精神不强
  客观的讲,能够受聘于温州民办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上都能独挡一面,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但受到趋利思想与教师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影响,部分教师只讲实惠,不讲职业理想、事业心,奉献精神不足,更多计较个人得失,使得个别教师把劳动与报酬简单划等号,出现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报酬,有则干劲十足,无则随意应付的不良倾向。有的教师把工作等同与市场交换,把教学简单当成谋生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方面存在保守与停滞现象。责任感较差,投入精力不足,消极应付,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损害了教师形象,降低了教师行为的表率作用。
  
  二、加强民办学校师德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在温州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推进民办学校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民办学校应该结合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师德建设的战略地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加强师德建设。
  1.以实施学校品牌建设为契机,提高教师对师德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当前温州众多的民办学校中,如何突出自己,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树立自己的学校品牌,成为许多民办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品牌战略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师队伍的业务与师德建设状况。因此,民办学校要想在激烈的温州教育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要求学校积极借鉴温州民企的经验,以实施品牌战略为契机,重视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到与提高业务素质并举的同等地位,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师德建设在提高自身素质与推动学校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明白师德建设与学校、自身利益的厉害关系,切实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思想与行为,树立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教师的利益统一起来,广大教师才真心实践师德要求,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形成社会呼唤、学校要求与教师自身行为的协调。
  2.以学习《教师法》等法律为前提,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民办学校在办学行为、用人机制等方面有其灵活性,在师德建设上也有其自身特点,但也适用社会主义师德建设的一般要求。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教师明确教师权利与义务,正确处理待遇与工作态度的关系,既要在工作中体现教师劳动的合理报酬,肯定教师通过正当途径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避免出现吃“大锅饭”的情形,又要让广大教师承担必要的道德义务和法律责任,在社会主义办学行为下,把教师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提倡和发挥奉献精神,引导教师自觉的从“实际、实用、实惠、实在”中解脱出来,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增强爱业、敬业、乐业的事业心。
  3.以健全师德管理机制为基础,实现师德建设的动态管理
  科学的评价机制可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和发展平台,既是对具有良好师德表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又是对存在师德缺陷教师的鞭挞和压力,促进其积极的自我改进与提高,形成推动作用。民办学校在教师聘用上要把好入口,坚持德才并举的原则,既要考察应聘教师的科学素养与专业能力,又要考察其思想品德素质,改变重智轻德的情况,把那些存在师德问题的教师及时堵在校门之外。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后,要加强对于其师德的教育和管理,及时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要积极树立师德典范,营造良好的学校师德建设氛围,引导广大教师把榜样的先进经验和高尚品质内化为推进自身师德建设的动力。此外,民办学校要借助于合同聘任制,建立和实施必要的淘汰机制,保持教师队伍适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及时把在思想道德、责任心、敬业精神等方面存在缺陷而又屡教不改的教师清除出学校的教师队伍,达到净化和提升学校师德水平的目的。
  4.以构建师德评价体系为核心,加强师德建设的引导与监督
  民办学校要改变简单以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确实改变学校重智轻德、教师重利轻德的现象,注重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师德建设领导核心,改变教师队伍建设中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全方位加强师德建设。学校应该根据《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学校师德建设规范》等科学性、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把教师师德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任用提拔挂钩。在师德的考评原则与方式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量化相应的考核指标,采用学校评价、教师互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师德评价的客观公正。要树立师德建设典型,弘扬正气,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5.以完善学校民主管理为突破,调动教师参与师德建设的积极性
  师德水平与教师的思想认识、精神境界密切相关。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内因。师德建设不仅要靠外在的宣传教育,更要靠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具体来讲,师德建设有赖于教师正确教育理念的建立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唯有如此,教师自觉实践师德规范才能由被动为主动,由外在要求为内心自发行为。
  在民营经济的高度发展下,温州民办学校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自己是受雇者”的角色意识,在不同程度上把教书简单作为谋生的手段。其实,民办学校的教师兼有被管理者和学校管理主体的双重身份。温州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广开言路,倾听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尊重教师的劳动特点与职业特性,建立符合教育管理要求的管理制度。要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工会等群众组织,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工的意愿。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层要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善于与教师平等交流和沟通,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多为学校教师办实事、好事,必定能使广大教师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调动他们参与师德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觉实践师德建设要求,推进学校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