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处理好三个关系 构建有效课堂

作者:翟新伟




  [案例]《分数的意义》
  (一)展示调查情况,了解分数的产生
  1.课前,教师让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新课开始就发布调查成果。
  2.同学们补充、评价,教师把学生调查到的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一句话板书出来。
  3.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建构概念
  1.自主探索,创造分数
  (1)教师给每名学生提供一套学习材料:一张圆形纸片,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一些苹果,每两名同学12根火柴。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自己分别创造一个分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是怎样得到这些分数的。
  (2)小组内自主交流,说分数。
  2.个体汇报,相互评价
  (1)师:你选择了哪种材料,创造了什么样的分数?请向大家展示一下。
  (2)师:同种材料,创造的不同分数的还有吗?
  (3)师:比较思考,同种材料创造的分数中,什么地方是相同的?(板书:平均分)
  (4)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分数?(板书:若干份)还有什么不同呢?(取的份数不同,板书: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5)继续展示各种材料创造的“分数”,重点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
  3.分类思考,揭示单位“1”的概念
  (1)师:同学们把各种学习材料平均分后,得到各种不同的分数,请小组讨论,把“平均分的对象分分类”;
  (2)反馈、交流(板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
  (3)抽象单位“1”;
  (4)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单位“1”的例子。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根据板书,学生试着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教师完整分数的意义;
  (3)根据学生课始调查到的“分数的信息”,说说分数的意义;
  (4)从学生的分析中,引出“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和“分数的单位”。
  (三)分层练习,深化提高
  1.谁能把“搜集”到的分数信息展示给大家?你从这些信息中,获得分数的哪些知识?
  2.书面练习
  (1)书中的第3、4题;
  (2)请你任意用一个分数,并在图上用阴影表示出来(1/22/31/42/61/12);
  3.延伸练习。
  [反思]
  一、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会数学思考,提高数学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发展个性等理念。这就说明了新课标并不是说可以削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是要把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本案例针对“开放的数学”,正确地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针对概念数学的特点,教师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概念。在抽象单位“1”后,又让学生通过集体交流广泛列举生活中的单位“1”,并有意识地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分数信息,在单位“1”下面画上横线等活动来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并为学生学习培养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训练中,为有效检验学生理解的面和度,采用让每一名学生动笔完成,再生生互评,真正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利于教师全面把握学情,在动态中得到有效的生成。
  二、处理好“开放”和引导的关系
  改变封闭式教学,提倡开放式教学,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不受任何“先入为主”条件的限制,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当然,开放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案例中让学生根据四种材料自由创造分数,为使指向性更加明确,可在每种材料图案旁标上()/()。同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探究的活动中,对有困难的小组适度引导。反馈交流时,教师又根据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及时引导,动态生成更精彩。如:学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12根小棒的1/6,教师及时引导两份,三份呢……在评析开放题后,教师又及时进行深入引导,对活动结果进行提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质的飞跃。
  三、处理好个体展示和互动交流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教师与某一学生之间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其他学生成了“看客”。这种现象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启发全班学生参与学习与思考,将集体的学习活动变成了个别考核,更谈不上发掘全班学生智力潜能。因此,教师应当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在每个学习活动的环节上,都要考虑到如何组织全班学生参与到问题的研究上来。如本案例中,反馈学生获取生活中的分数信息时,在少量个别展示后,让同学广泛地交流,使每一名学生体验劳动成果,在创造分数时,采用个别创造和同桌创造相结合的方式,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要思考什么,怎样解决,人人有事可做;在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既可以提出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考;在练习中,使每一名学生动笔解决,避免“打乒乓球式的一问一答”,再将个体展示和互动交流结合,从而真正让每名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