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作者:江永君




  一、抓住重点实验,形成研究思路
  
  氯气、氨气、乙烯、乙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是高中的重点实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从“原理→制备装置、由气体性质→收集方法”,掌握研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层层(或由浅入深)设置一些思考性问题。以实验室制取Cl2为例: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制取Cl2的有关装置选择。
  思考:①反应的原理有什么特点?②各反应物应放在什么仪器中?③装浓盐酸选用普通漏斗还是分液漏斗?理由是什么?④回忆氯气的性质,可用什么方法收集?⑤为什么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⑥尾气如何处理?并画出相关装置图。结果,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形成了下列三个方案(如图1):
  
  讨论: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得出结论(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至此,学生对装置的来龙去脉已经很清楚了,进而有了很高的自我创作欲望。又如实验室制取C2H4的实验:
  原料:浓硫酸、乙醇。
  反应原理:
  可设计问题如下:①回忆制取氯气的实验,根据“固体+液体气体”的共同特点,选用哪些相同的仪器?②根据反应原理,反应温度应控制在170℃ 左右,还需要增添什么仪器,位置放在何处?③此反应利用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有何作用)?④为防止液体暴沸,可采取什么措施?⑤用什么方法能收集到干燥的气体?⑥可否增添设备验证气体的相关性质?
  通过课本的重点气体的制取实验,让学生形成“制取→除杂→干燥→验纯→收集→尾气处理或制取→除杂→性质→验证→尾气处理”制备气体的研究思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质疑经典实验,培养探究精神
  
  教材中不少实验采取了“实验+解说”的方式来达到预定目的,有许多探究点蕴藏其中。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前提下,应引导学生质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培养探究精神。
  例1:教材中介绍Cl2的性质时,设计了活动与探究: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干燥的Cl2中,通过对比来说明氯水的漂白作用。此实验并不能说明:,其中的HClO能使有色布条褪色(只证明了干燥的Cl2不能使其褪色);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机会:怎样证明使有色布条褪色的不是H2O、不是Cl2,也不是HCl,而是HCl0?你能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吗?可另外设计对比实验(如图2):
  
  例2:化学1中有关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碳化的实验,其装置只能证明反应产物中有S02(使品红褪色)生成,还不能说明同时生成了CO2。如何证明之,请设计实验并动手探索。设疑引导,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
  
  三、优化传统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平时若能经常进行创新教学,学生将具有一定的创新素养。课本中有些实验可以适当加以优化(实验装置的改进、实验操作方法的改进),则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例如: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是将一小块(约绿豆粒般大小)金属钠投入到盛水的小烧杯中进行实验。其缺点是:①只能检验生成的氢氧化钠,却不能检验生成的氢气;②金属钠可能会在小烧杯中燃烧或爆炸,实验存在安全隐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钠与水反应的特点:固体与液体反应,反应不需加热。从制CO2、H2的装置受到启发,改进装置:用一个带活塞和球体的U形管进行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操作方法:将一块黄豆大小的金属钠,用铜网包住(避免钠与水反应时浮起),放入U形管的球体中,关闭活塞。然后向U形管的另一边加满滴有酚酞的水。反应时只需将活塞打开,使水进入到活塞处即关闭活塞。钠和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把水压回去,反应即停止。然后打开活塞,在导气管尖嘴处点燃气体,观察现象。
  
  四、增添课本实验,提高设计能力
  
  一些物质的重要性质及其现象,教材中往往一笔带过。对学生来说缺少感性认识,也缺乏思维的触动。所以,可以适当增加实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例如:在复习乙醛的性质时,要求学生写出乙醛的结构式,然后设问:从结构式上看存在醛基(—CHO),表现出还原性,怎样验证其还原性呢? 请设计实验验证之。结果许多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如图5:
  
  方案(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乙醛有还原性;方案(二)乙醛气味变酸,说明乙醛有还原性;方案(三)溴水褪色说明乙醛有还原性。然后让学生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组织讨论,对各种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
  在复习乙酸的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乙酸具有弱酸性,并能用多种方法证明之。设计中应允许学生大胆猜想,并给以适当指导: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提出假说—设计方案—验证假说—修正方案—得出结论。
  
  五、研究高考实验,增强探究信心
  
  探究性的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有所体现,而且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如2005年广东高考化学卷第20题SO2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其中第3问SO2气体产生缓慢的可能原因及相应的验证方法。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相当大的思维空间。又如2003年全国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第23题关于制取Fe(0H)2沉淀的问题;2004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第20题,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再如2007年广东高考化学卷第23题,探究金属铝的粉末中是否混有铁和铜等等,高考试题中的实验题无不透射着研究性学习的影子。所以在教学中以高考实验为素材,引导学生研究,并以高考作为努力的一个方向,增强其探究的信心。
  
  六、制作科技产品,学会应用创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制作科技产品,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所学知识有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形成自发探究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高中教材,让学生展开联想,将所学知识化为“科技成果”,则会实现学习的良性循环:设计科技实验→憧憬成功→有目的的求知→完善创作→体验成功快乐→不断求知→不断完善→不断体验成功……学生会呈现出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求知热情。
  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中的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使所学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同时,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也会出现新的矛盾,这就迫使学生去思索新的解决办法、对技术加以创新,这样又促进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至此,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作一个负担,而是自己在“研究道路”上的一个步骤,不用担心,他会继续解决其它问题,并会通过不断获取的知识来一步一步的完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探究式的学习,是让学生“会学”, 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竞争能力。在当今时代,掌握知识很重要,但让学生具备能力更加重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发展智力,加强素质教育跟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教师要利用化学实验的特点营造探究氛围,摆正教师教与导的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探究习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化为去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徐学福.科学探究与探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4]龚正元.化学探究教学的刍议[J].教育探索,2005,(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