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阅读教学如何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作者:李启云
在上课伊始,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并逐渐进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之中,将自己置身于同作者相同的背景之下。在小学低段的课堂中,我们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声音、画面导入,配以老师亲切自然的过渡语,会让孩子们立刻兴趣十足的开始学习。
如在执教《“红领巾”真好》一课时,以“听,是谁在唱歌?看,是谁在舞蹈?”这个问题导入,先让学生通过课件听声音,猜出是小鸟的叫声;然后看翱翔着的鸟儿动画,激发起孩子们对小鸟的喜欢之情;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对人类的重要性:“是啊,小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为林中的大树“看病”,为田间的菜苗“疗伤”,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妙的声音,正因为有了它们,我们的大自然变得更加美丽、更有生机,谁能不喜欢这些可爱的生灵呢?看,这些少先队员就非常喜欢小鸟。” 有了导语的铺垫,学生不仅意识到小鸟的可爱与重要,而且可以在下文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进入小学中、高段,孩子们变得更加理性,所以在导语中增添一些对作者、时代背景的介绍是很有必要的,但也不能死板的读出,而要精心设计。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和着音乐缓缓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或如诗如画、或清丽委婉、或悲壮豪迈、或神秘莫测的情境之中,使其如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体验。
二、读讲结合,深层挖掘
阅读课离不开读,尤其是朗读。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越好,思想感情越强烈、越真挚。学生从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到精读体会作者感情,如果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读,就不可能产生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能与作者达到感情上的共鸣,更不可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熏陶。
1.读中想象,再现情境,产生体验
语言文字魅力无穷。其描写是抽象的,但在人们的脑子中却会闪现出不同的画面,正如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学生能在朗读时想象出文字构建出来的画面,就说明他理解了文本,如果他能在自己的朗读中表现出来,就说明他已经有了情感体验。
执教《秋天的雨》一课时,学生自读过后,教者问学生:“秋天的味道你闻到了吗?你都闻到了哪些味道?”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如“你闻到了梨的味道,那是什么样的梨呢?……你闻到的橘子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味道?那些橘子是什么颜色的呢?…… 除了课文中介绍出来的味道,你还闻到了哪些水果的味道?……不光贪吃的小朋友被那香味勾住了脚,老师也好像大口品尝这好吃的水果,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读出香甜的味道。这时,孩子们已经深深地沉浸在了课文的描写之中,似乎已经身在瓜果飘香的果园里。有了这种情感体验,读起来自然有声有色,而在美读的背后,孩子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已经油然而生了。
2.关键词品读,品中体验
在阅读、分析课文时,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琢磨,细细品味,力求使学生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如《太阳是大家的》一课,按照人与自然的划分,课文中的太阳应该用 “它”来指代,可文中却用的是人物“她”。执教时,教者启发学生:“她”往往指哪些人?学生立刻会想到自己的妈妈、姐姐、朋友。显然,课文采用的是拟人手法。教者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她”,使学生体会到拟人手法的运用,并把太阳和人的关系拉近了,学生更喜欢太阳了,也和作者一样开始将太阳当成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宇宙的思想感情。
又如《猫》一课中,在引导学生体会猫温柔可亲的样子时,抓住猫“用身子蹭你的腿”中的“蹭”,让学生通过动作再现模样,想象猫心里的想法及想对主人说的话,体会“蹭”字描写出的猫撒娇、耍赖的样子,以及这“蹭”之中隐含着的人和猫之间的真情。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在品读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并批注出自己的读书体会。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
3.说出体验,悟出内涵
如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引导学生读到:在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围观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动作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无奈,那就是——“紧握着拳头”。读到这一部分,教者可问学生:“人们攥紧了拳头,他们想干什么?”其实,学生读到此段文字,早已激愤不已,纷纷想发言说出怎样教训巡警、惩处洋人等。在发言中,他们享受着报仇雪恨的快感,想象着似乎有人已经冲了上去。“但是,如果他们冲上去打抱不平,情形会怎样?”学生沉思一会,有的说他们会被抓,有的说他们会被巡警打伤,还有的说他们甚至会被打死……,面对犹如突然被寒霜袭击的学生,教者接着问:“面对如此不公的事情,他们想伸出援手,想打抱不平,但他们却不敢那样,因为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中华不振!”那响亮的声音中除了有为妇女的遭遇而感到的悲伤之情和对妇女的怜悯之情,有对巡警及洋人的恼怒、痛恨之情,更有为祖国的落后而感到着急、担忧的沉重心情。
读、说、讲的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受到熏陶的过程。
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生活阅历不同,所处年代不同,所处地域差异,往往会成为情感体验的障碍,跨越这一障碍的最好办法是凭借资料的补充。
如在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农耕社会的生活状况,教者出示了农耕社会中人们用来照明的灯笼,用来磨面的石磨,以及当时人们出行时的交通工具——马车、轿子的图片。通过这一幅幅图片,延伸和展示几千年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学生通过看图,深刻感受到了农耕社会的贫穷与落后,再对比20世纪的人类社会生活,便会为自己生活在新世纪而感到欣喜与自豪,同时也会明白“科学改变生活”的含义,更加珍惜和热爱新生活。
还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介绍体会“中华不振”之后,教者播放了一组图片与资料:一幅是谢赞泰在1898年发表在香港报纸上的描述当时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漫画,这幅图把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态势描绘得赤裸裸、活脱脱,令人猛醒!另一幅画描绘了中国似卧龙任人宰割的情境。另外,还出示了一张在外国巡警监视下做工的中国劳工的照片,还有当时上海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背景资料等,学生看了这样一组资料,悲愤之情愈加浓厚,“中华强,我才强”的体会也更加深刻,爱国之情便被激发出来,这样不仅明白了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同时也会对读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阅读教学中,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产生出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心灵得到启迪,情操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这也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只有教师不断钻研教材,自己首先与文本融为一体,精心设计,因势利导,才能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