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新课标理念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作者:夏 蓉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是涉及语文课程评价的一个命题。目前,课程论专家、教材论专家、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的争论,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这在笔者看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案例1:一位老师教读七年级语文(人教版)《死海不死》,下课前5分钟, 教师开始总结,问:本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
  1.知道了死海不死的原因;
  2.知道了死海的位置;
  3.知道了死海的现状与未来;
  4.知道了死海得名的原因。
  最后,在教师的提醒下,一学生才回答说:“还学到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就学生的回答而言,我们很难区别这是一节地理课(自然课),还是语文课,老师教了三年说明文,学生不会条理、清晰地介绍一个物体,一种科学现象,一种动物等等,不会用一些说明方法,尽管学生知道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但是有的专家认为,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生动活泼的发展,这就是一堂好课;但笔者认为如果不着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语言、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的训练,我们语文课的功能怎么体现?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师讲授功底的高低,如教师基本功占30%,教学过程占60%,教学效果只占10%。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提供的条件或创设的特定情境下,每个学生自我发现了多少新东西,在这一过程中又发现了多少解决问题的策略与途径。
  考察课堂教学的第一指标是:学生是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不是绝大多数(或者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看教师有没有给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给了多长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读、自学、自练、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探索规律,逐步使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应做到可讲可不讲的不讲,一目了然的不讲,腾出时间去观察学生问题解决的进度与差异度,以根据需要再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
  案例2:一位教师上《社戏》,觉得很难处理这篇课文,怎么让学生进入到教师希望他们进入的那种境界里去呢?他后来设计了“社戏探美”活动,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说,能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也是一个孩子心灵美的表现。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很美的地方并概括这种美。课堂上每一个同学都在找美,找到相关描写的句子,品读分析,并概括,一共概括了8种美:社戏的景美、情美;看戏朦胧美;偷豆美;农家兄弟情感美;童趣美;行文构思美;意境美;语言美。
  这些美几乎囊括了全文的所有内容。有很多同学在品读为何这些东西能给人以美感的时候,都说到了修辞、句式与形成这种美感的关系。整堂课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而且所有同学都在找。如果要用几句话来归纳一种良好的课堂状态的话,我想借用这么几句:
  1.课堂里要有学生发问的声音;
  2.课堂里要有学生讨论的声音;
  3.课堂里要有学生思想的声音;
  4.课堂里要有学生研究的声音。
  考察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二个指标是:这堂课有没有思维梯度,有没有思想,学生参与的深入程度怎样。
  语文教学的训练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思维的训练,一个是语言的训练。要通过教师的创设情境、课堂设计,使学生有思想的砥砺与碰撞,有情感的体悟与交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学生们有想要表现的欲望与空间。通过这些,有效地实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目标。
  案例3:一位一年级语文教师某一节课要教6个生字,第一个教“日”,老师问,谁知道“日”是什么?
  生1:老师,我知道,“日”是太阳……
  生2:老师,我知道“太阳”是红红的,红红的太阳挂在天上。(注意,开始偏离老师的提问)老师没有制止,并开始评价:这个“挂”字用得好,了不得。
  生3马上站起来,红红的太阳挂在蓝蓝的天上,旁边还飘着几朵白云。
  第4个学生:红红的太阳挂在蓝蓝的天上,旁边还飘着几朵白云,小鸟绕着白云飞来飞去。
  第5个学生:红红的太阳挂在蓝蓝的天上,旁边还飘着几朵白云,小鸟绕着白云飞来飞去,还快活地与太阳公公聊天。
  结果这堂课只教了4个生字,老师没有因为影响教学过程而打断学生的思维,反而让思维在相互碰撞、提醒中得到了发展。
  很显然,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有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的论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争论,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如笔者在教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雷雨》时,在剧中就周朴园怀念鲁侍萍这一问题的看法,同学们就分成两派,一说虚伪,一说真实,双方引“书”据“典”,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认识了人性的复杂性,体会到了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鲜活性、立体感。
  这种过程是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的交锋,是观点与观点在思维上的撞击,既是一种语言的训练,又是思维深度的一种提升。
  考察课堂效果,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就是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课堂上究竟是什么角色?怎样才能确保课堂的效率与生命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心甘情愿地从传授知识的主角退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具体来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到五个善于:一是善于倾听,谛听课堂里方方面面的声音,决定推进的速度;二是善于煽情;三是善于点评;四是善于把握问题解决的差异度;五是善于把握本节课的目标,一定不要忘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这两个目标。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在教选修课《生存教育》一位名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假设你生命还有6个月,请回答,你最想做的事是哪些?为什么?你认为这一生中是否仍存在着遗憾?你的遗憾是什么?老师叫了一位名叫陈静的同学。
  李静:还有6个月,我会带着父母去全国各地著名的风景区旅游。因为我的父母生我养我这么大,还没走出过小县城。他们的全部精力和钱都花在了供我读书上。我最想见我的爷爷和奶奶,可是,可是……(生哽咽、流泪)
  老师(轻抚生肩,示意坐下):李静的爷爷奶奶去世了,可两位老人家慈祥的脸庞,亲切的关爱,从没有走出李静的记忆。我曾经在她写爷爷奶奶的文章后写下这样一句评语:忍不住流泪。是的,亲情的温暖,就像炉火的温暖,你需要靠近它,才会感受得到。李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提出带父母一起旅游的想法,体现了她的孝心与报恩心情,笔者尤其感动。让我们一起记住,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父母一起上路。
  生2:我最想做的就是要与死亡斗争到底,永不妥协。
  师(带头为生鼓掌):我为你喝彩,你这是思想的成熟,生命的成熟。面对死亡的笑,是生命最壮丽的笑。大家还记得陆幼青与他的《死亡日记》么?在生命弥留之际,陆幼青安静地躺在放着一篮鲜花的病床前,用沙哑的声音微笑着说:“我还在继续与死神谈判。”这是生命的“大将风度”,难怪《死亡日记》的封面图案是一朵盛开的金色的向日葵。因为陆幼青心中从来没失去过太阳。正如他自己所言:“生命真是个奇迹,不管在哪一个角落,都有最美的风景,只要不轻易地关上梦想的窗口……”
  这位教师的话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作了语言上的示范,既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又体现了人文性的特点,使课堂成为诗意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思维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