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之我见

作者:王海军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进一步指出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因此,笔者本着这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近半年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以下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
  
  1.贴近实际生活
  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来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已基本了解,而本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因此,要上好这门课,不仅要钻研教材,熟悉历史,还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国家大事、时事政治、国内外热点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在理论课教学中及时恰当地与这些实际相结合,容易引起共鸣,不仅可以强化他们对课程中基本观点、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还可以引导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理论课教学能够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比如把课本知识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把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结合;把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和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这一表述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十七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等等。这种结合,贴近现实,可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理论,发展思维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做法既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激发了探索的兴趣,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的,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当然,要让学生们知道爱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全是象无数先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的。我就举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让学生们知道吴庆星先生是怎样“兴学治愚父母愿”、“开山劈岭建大学”、“沥尽艰辛仰恩路”、“新世纪再创辉煌”,这一切造就了一位“当代陈嘉庚”,铸炼出又一位爱国华侨的典范。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就是应该“学会做人,守信笃行;学会做事,创业有成”。这样,通过对具体事例、史料的讲解和分析, 不但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解答。
  2.运用多媒体
  好的教学方法要与好的教学手段相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说服力,使教学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以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等特点。教学中,可以将文字和图片、表格、音频、视频以及Flash、动漫等结合起来,可以成为课堂讲授的辅助背景知识与有关的说明,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化,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冲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提高教学实效。
  当然,多媒体的内容选材上,要选取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宗旨,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能够震撼人们心灵的纪录片和专题片,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功能,来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是迄今为止反映百年中国历史最为全面完整的文献纪录片,全片共300期,每期都有一个故事、主题、人物或事件,而且只有5分钟,很适合短片教学;而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课程播放大型史诗记录片《圆明园》……这些记录片的播放,为学生提供了一次生动、深刻的教育载体。纪录片《百年中国》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勇于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复兴之路》用雄辩的史实证明: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影片《圆明园》带给中国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自豪与屈辱相伴,震惊与叹息相连,让人“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刻骨铭心”、“热血沸腾”…… 另外,针对这种对教学有帮助但时间较长的音像作品,要注意在教学时间上的合理安排, 要从课程学时少、跨度大、内容丰富的实际出发,可以利用课外辅导的时间放映。但如果用得过多或无选择性的,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直观教学,其教给学生的是形象思维而缺少理论思维。在观看时,我是把问题和讨论相结合,即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电影,不是为了欣赏而欣赏。欣赏完以后组织学生对影片进行讨论,写心得,以此达到升华理论的目的。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适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满足学生的形象思维的需要,又通过理论思维吸引学生去进行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这门课显得有声有色,情理交融,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效果。
  3.创设历史情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内容的。因此,将教学活动置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氛围之中,生动地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场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让学生感受历史,尝试身临其境感觉。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这种引导式和互动式,学生们积极性高。如讲到“五四运动”,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身处五四运动中,面对中华民族的屈辱命运,你该怎么做?”。然后,找几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学生领袖、代表,把同学们作为当时的爱国学生,让他们宣读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拟定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学生的慷慨陈词,字字铿锵,极富号召力,深深打动、感召了在座每位学生的爱国心.
  
  二、实践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也达不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因此,要使学生不只局限于课堂上,还要注重教学的拓展,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走向社会,考察社会,撰写访问报告和社会调查报告。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问题的思考,并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息,拉进历史与生活的距离。但是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我们组织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同文、同种、同根生”演绎了海峡两岸永恒不变而又历久弥新的血缘关系。博物馆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以殷实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印证闽台之间无可辩驳的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同、法缘久的关系,感受到海峡两岸本为一体的事实。我们可以在闽台缘博物馆的《开罗宣言》文本中看到,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日本之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台湾回归祖国得到国际承认,有了条约的法律保证。这些有力地驳斥了台独分子主张“文化台独”和“法理台独 ”的谬论。通过参观,加强了我们同分裂祖国的一切行径作斗争的决心,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从根本上说,两岸统一是唯一的必然的历史结局,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这样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更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理论认同感,深刻认识近代中国人民的三个历史选择。
  社会实践由于涉及经费、安全、时间等诸多因素,在组织上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我们在实践教学所欠缺的一个主要原因。但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比如仰恩大学是“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教育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福建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就要把仰恩大学是怎样进行爱国主义和现代化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仰恩模式”,让学生们有所了解,并亲身参与其中。
  
  三、考核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此课的学习表现出动力不足、趣味不浓、态度消极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应试教育,学生为学分而学,考试成绩过关,学习任务即算结束;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教学方法也陈旧;考试手段单一,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考前辅导,被动地背背写写等等。这样,势必造成教学考试机械化、格式化和试题标准化,影响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和培养,容易造成照本宣科式讲课,照章背诵式复习,千篇一律的答案。这种教育意义不大,且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听课是为了考试过关,不听课的背诵复习材料照样可以考高分。因此,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比如仰恩大学是这样做的:将平时学习、讨论发言、作业等成绩(15%)和期中成绩(25%)、期末成绩(60%)综合考核,加大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内容分量。
  总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是多样的,并非是单纯的课堂讲授,而是课上与课下的有机结合。以上所谈到的几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摸索的一些经验,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搭建起有效的教学交流平台,更希望能够学习新的教学经验。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应当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到集教育性、知识性、生动性于一体,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