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浅谈教师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陈 瑛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不仅仅是幼儿教育领域中一个学科的改革,也是由改变教师的教育方法,进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的科学教育实验。它是在引导孩子亲历科学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尊重与合作,这些正是未来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在以往传授式的教育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传授者和演示者,孩子们的学习主要是以听和看为主,很少动手操作,即便是动手操作也是为了验证教师所给予他们的结论。在孩子们意识中,“老师教,我就学”、“老师教我的就是对的”、“我们学着老师那样做”。而“做中学”强调的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帮助学生独立做事,学习记录与表达,其核心在于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在以往的科学教育模式和现在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现谈谈教师在“做中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教师是幼儿探索问题的发现者
  
  “做中学”强调:“重视和关注孩子在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才会让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值日生摆碗,稍没留意,一摞碗倒了下来“咦,碗叠高后怎么就会倒呢?”;参观植物园时,真是热闹非凡,孩子们纷纷议论:“为什么有的植物长的高,有的植物长的矮呢?”“它们的种子一样吗?”“植物生长的时候不给它水喝可以吗?”;种植过程中,有的孩子挖到了蚯蚓,他们尖叫:“老师我挖到蚯蚓了,它们吃什么呀?”纸船比赛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咦!我的小船进水了”,“我的小船沉下去了”;这不都可以成为“做中学”的案例吗?老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教育契机,从他们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探究。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探索问题的发现者。
  
  二、教师是幼儿解决问题的鼓励者
  
  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孩子是否观察到了什么?是否会发现问题?但是,它只能说是一般化的摸索,是浅层次的发现。“做中学”的理念则认为,老师应该把孩子的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鼓励孩子在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孩子通过分析、思考、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孩子易懂的科学道理上,鼓励孩子们尝试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教育家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孩子们对问题产生兴趣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尝试。当孩子们在花园挖到蚯蚓后,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蚯蚓吃什么?蚯蚓怕光吗?蚯蚓是喜欢住在干燥的地方还是喜欢住在潮湿的地方?”教师问他们,你们想解决这些问题吗?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可高兴了,兴致勃勃地想着各种试验方案:“把干土、湿土放在一起看它往哪边钻”,“用手电筒照,看它喜不喜欢光”,“在土里放一些食物,过几天再看看,食物少了没有,如果食物少了就知道它吃什么了”等等,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开展实验观察。
  
  三、教师是幼儿验证猜想的支持者
  
  “做中学”强调,要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为他们提供操作材料。在“做中学”活动中,材料是孩子们验证猜想的重要载体,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是幼儿完成试验获得科学发现的关键。首先,材料的准备并非局限于孩子已猜想到的,应尽可能的多准备孩子可能会猜想到的丰富的材料,给孩子一个科学探究的氛围,让孩子在最原始的状态下,不受外界的干扰(老师的暗示、家长的灌输等)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一次沉与浮的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猜想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老师尽可能的设想孩子们会猜想到的物品,为他们准备实验材料。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大胆的操作这些材料,满足了他们探究的欲望。但是也有一些老师没有设想到的材料,有一个孩子说:“香蕉皮是会沉还是浮?”老师没能做出回答,就请大家试一试。
  再次,根据幼儿的试验方案为他们准备试验材料。例如关于蚯蚓的问题中,孩子们设想了许多的试验方案,根据孩子们的设想,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电筒、湿土、干土、各种食物等。学生利用这些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了分类摆设,分类试验。老师将孩子们分成食物小组、光小组、环境小组,各组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设想操作试验。光小组的小朋友根据设想将电筒放在土的附近,观察是否喜欢光;环境组的小朋友则把蚯蚓的家做成两半,一半是湿土,一半是干土,观察它会到那边去;食物小组则把食物埋在了土中,设想几天之后,把食物拿出来看看少了什么,再来了解蚯蚓吃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操作试验材料,在试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极大地提高了。
  
  四、教师是幼儿实验科学记录的指导者
  
  记录是“做中学”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工作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分析探究的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和试验结束时,孩子要将实验的信息记录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记录,从中发现科学规律。例如在“沉与浮”试验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质地的材料,让他们去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记录时,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把沉和浮的物品画下来。可这种方法不可能把物品的质地显现出来,加之孩子的年龄特点,有些物体画的不是那么形象,对于哪些物体是沉,哪些物体是浮,孩子们交流时有困难。于是,教师对孩子们进行指导,讲述科学的记录方法,将每一种质地的材料采一块小样。制作表格时,让孩子们对物体的质地、类别分辨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并正确地将其记录下来。
  
  五、教师是幼儿相互交流的倾听者
  
  在做中学的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猜想,动手操作,自己得出结论,同时还要他们能够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将他们的过程和结论表达出来。老师不仅要听孩子来讲,还要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听他讲。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学生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去看问题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应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即使幼儿的观点错了也要尊重孩子,接纳孩子的观点,鼓励孩子去找寻答案。在“怎样使冰化得快”的活动中,孩子们猜想手、微波炉、热水、电扇等会使冰化得快,教师安静的听他们交流,没有说对与错,只请他们记录下来,然后动手验证。教师还应为孩子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微波炉、油汀、盐、黑纸、电饭煲、热水、风、锤子等,孩子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基础上,大胆操作这些实验材料,每一组孩子都找到了各自不同的使冰化得快的方法。
  “做中学”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老师让学生扮演好在活动中的每个角色,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满足他们探究的热情。当然,“做中学”活动过程是学生探究的过程,与传授式教学相比,有时也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这样对老师善于调控活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要做好教学角色转换,使自己也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因为“做中学”不仅是孩子的,也是我们老师的。
  (栏目编辑:兰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