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行为

作者:王永贵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但教师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纲要》指出:“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行为方面也要发生转变。
  
  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把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看成教育附属品,其教学结果是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才子”,新课程的功能不再是仅仅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完成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应当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新课程特别强调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也许有时一无所获,但却是儿童学习、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
  探究式实验的设计:
  同一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欲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只要保证压力一定时,看谁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较大。所以设计本实验时有两个方面的关键:一是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必须保证压力一定;二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量。对于第一点,一定要避免以下的错误,在实验的过程中忽略了保证压力一定这个重要的前提,而是直接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着木块和铁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大小直接来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这样得到的结论是没有保证压力一定(木块重力小于铁块重力)。对于第二点,只要在保证压力相同的条件下,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和铁块(把木块和铁块看成一个整体),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本题是一道过程开放的探究性实验设计题,重在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关于探究性实验,一般流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及交流。本实验方案可设计为:首先将铁块放在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然后将木块放在铁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铁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这样前后两种情况下木块和铁块(把木块和铁块看成一个整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就保证相同了。最后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和 的大小,根据 和的大小判断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教学中,更多的是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和与学科有关的知识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在工作方式上应该突破单兵作战,不仅同学科的要不断进行交流合作,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进行交流合作,因为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中的很多探究性课程都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教师光靠一门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在自身的能力方面还应具备课程开发与课程整合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才能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做到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本地学生学习的最后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