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提高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益之浅见

作者:邹全礼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的重要而永恒的主题,是教育教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新教材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方式虽说发生了变化,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仍然举步维艰。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何在?笔者近年来就这个问题深入课堂听了近200多节课,和教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大量的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认为其症结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仍跟不上新的理念和新的课程内在的要求,特别是教师在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源于教师本身理念与行为的问题。只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会落到实处。
  
  一、要有正确的质量观
  
  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已经上升到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水平的高度。一堂课是以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为标准,还是以学生的“学”为标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如果教师一节课讲了很多,而学生一点都不会,就不会是堂好课;如果一节课只让学生学习,讨论几个问题,完不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也不能算是好课;同时,一节课只让几个学生闹的热乎,大部分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更无从谈教学效益。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有了以上质量观,提高教学质量将再不是空喊口号。
  
  二、要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首先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目前,我们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最大问题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不准确,导致教学漫无目的,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把目标设置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程目标上看,既注重为实践需要学习,也注重在实践中学习。特别强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渗透着这方面的内容,教者若不认真掌握,将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教者在课前要深钻教材,从教材编排体系、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学重点三个层面上立足三个维度,全面把握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如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课文《风筝》“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教者大多能完成。“过程与方法”教者如何把握,笔者认为是在认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感悟“风筝”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在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应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特别是要训练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互相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联系实际,感受童真童趣,学会在游戏中体味快乐与幸福,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这些都把握了,教学就会出效率。
  
  三、要下功夫精心备课
  
  课前做好充分深入细致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教师学习专业和文化知识、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每位教师都要认真、严格地备好课,不断提高备课质量。现在,多数老师不认真备课,原版照抄他人教案,有的老师连教参都不看。上课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本教材,教学漫天过海,走到哪里天黑就在哪里歇脚,这是课堂教学“低迷”现象的又一个主要原因。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心中始终装着学生,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善于分析学情,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产生大于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
  
  四、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总是教师一讲到底、一问一答,一统课堂,一统学生,学生就知识学知识,根本得不到主动发展,这也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直接原因。一堂课有无质量和效益,不是教师按设定的程序急不可待的把课讲完,而是要按预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就是说要缩减教师表演的时间,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多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佳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才能跨越模仿,提高效率,发挥个性,走上创新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终身受益。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灵活地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并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新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