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中的生活

作者:顾雪梅




  数学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支撑,来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上的跨越。但是,我们有时为了认知上的需要,而使教学与生活远离,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无活力的知识。新的教学大纲指出,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与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进入广阔的生活世界,还学生一片新的学习天地。
  
  一、回归生活的数学
  
  回归生活的数学不仅是指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到生活中去应用、验证所学的知识,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物观察、了解、比较,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生成新的知识点,使学习真正成为自己的“数学乐园”。教师在感受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细心、认真”,适时地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细微之处,使学生在情感上能体会到平凡生活的多彩与丰富,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生活的实践能力,学生会在生活中观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我让学生先到生活中观察5种不同物品包装,记下它们的重量,然后到课堂教学时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在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学生通过仔细的调查,找到了各种不同的数据,对所学知识有了直接的感受。下面是学生调查到的各种不同的数据:一个鸡蛋50克,一袋盐500克, 电视机26千克,一瓶金龙鱼油5千克,一盒牛奶180±5克……原本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重量单位,学生难以感知,现在通过自己的调查,学生感受到了克和千克可以表示这么多生活中的物品的重量,也对抽象的单位有了具体的感知。
  
  二、跳出数学教数学
  
  传统应用题的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系统逻辑性,忽视了现实性与应用性,使应用题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断开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我们的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望而生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教学行为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原型经验,再以有趣、活泼的组织形式来激活这些“原型”,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实现生活与数学的“超链结”,从而实现“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应用题“小黄鸭有20只,小白鸭有18只,小灰鸭的只数是小黄鸭和小白鸭总数的2倍,小灰鸭有多少只?”两步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之间的“直接关系”、“间接关系”,“第一步计算要考虑第二步计算”,这对学生来说都是理解上的难点。我在课前和学生谈话“你和爸爸之间是什么关系?爸爸和爷爷之间是什么关系?你和爷爷之间是什么关系?谁与谁之间是直接关系?谁与谁之间不是直接关系?”将生活中常见的祖孙关系引入课堂,一下子拉近了生活和数学的关系,为学生找到了数学的“生活原型”,难懂的关系一下就变简单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变得清晰起来,小黄鸭、小白鸭和总数有直接关系,总数和小白鸭有直接关系,而小黄鸭、小白鸭和小灰鸭没有直接关系,它们要通过总数作为媒介才能发生关系,是间接关系,就像孙子和爷爷的关系一样。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到了生活的“根”,使学生觉得“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生活化、儿童化的数学
  
  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是不同的,生活化的原则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把儿童当作“儿童”看,而不是当作“成人”看。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充满想象的,游戏、故事、童话等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师要遵循孩子们的特点,研究他们的爱好,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教好他们。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激发不起孩子的兴趣,我们可以蹲下来看孩子,利用孩子们生活中喜欢的内容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一年级的“边加”内容时,我先按照教学参考书里的教法教到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时碰到了困难。出现了一道变式练习,要求两条交叉的线上的三个数相加的和等于一个确定的数,其中相交处的数是相同的。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连加,所以解答一道连加式题都要好长的思考过程,更别说是这具有挑战性的变式练习了。只见学生们一个个望而却步,愁眉不展,畏难之情溢于言表。即使我一再进行引导,甚至教给他们解题方法,但学生仍感到力不从心,搞得我和学生都闷闷不乐。课后,我努力思索,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再畏惧难题呢?后来练习课上,我将题目稍作了变化,融进了学生平时喜欢听的故事中,把题目变化成故事中的情节,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不再觉得困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98%的学生都能解答出来。
  精心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体验,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从“分离”回归到“整合”,从而使我们的学生获得认识世界的整体视野,关注新颖而变化的时代,在生活中应用、验证、深化所学知识,从而真正认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进入学习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