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用心预设 巧妙生成
作者:丁林斌
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1.预设“弹性化”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要有一定的弹性,让学生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特别是开放性学习目标,除了共性目标外,其他目标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具体可将教学目标分为:(1)基础性目标,即达到教材双基学习目标,为下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2)弹性目标,即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内在潜能;(3)发展性目标,即着眼于学生综合发展而提出的较高层次的目标。
2.预设“板块化”过程。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是预设学案的关键环节。单一化的教学方案的过程是固定不变的:复习铺垫 →新课导入→新课展开→巩固深化→课堂小结。这样的教学过程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显得呆板、僵硬,不能适应互动生成的教学情境。而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是可以调整的,因此可以将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成活动的板块,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删减或换位。如果学生课前已经对新知识比较熟悉,“复习铺垫”就没有必要了;而如果在新课展开之后发现学生对需要铺垫的知识不甚掌握,就可以再次铺垫。“课堂小结”放在巩固练习之后或之前,也要根据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决定。“质疑问难”可以安排在新课之后,也可以在巩固练习之后进行。另外,各个大板块中又可以分成许多活动的“小板块”,每个“小板块”代表一种方案,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个“小板块”要根据“学情”而定。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过程:①创设情境、引出圆形,②自主探究、认识特征,③动手实践、画出圆形。或①介绍圆规、画出圆形,②引导探究、认识特征,③巩固应用、深化知识。其中“引导探究、认识特征”又可以设计独立探究、小组交流、课内小结、质疑问难、针对练习等可以适当移动的小板块。
3.预设“层次化”练习。练习是一个深化巩固的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反馈渠道。练习设计既有弹性又有层次,方可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达到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在练习设计时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多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练习的层次化主要在于练习题的设置与要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而且有些习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别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了这样三个层次的练习:①= = ②=== ③== (你能有几种想法)第3题有的学生只想到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大多数学生想到了这两种方法,写出了许多与之相等的分数。这时教师设问有没有别的想法了?一阵寂静,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只有扩大或缩小两种情况”,这时教师出示=,经过思考交流,学生有了先将分子分母同时缩小再同时扩大的想法,也有少数学生找到了刚才所写分数的规律,分子总是分母的一半,精彩由此而生成。教师设计层次化、弹性化的练习,把练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我要练习,我要认真思考”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二、生成是预设的精彩
1.由质疑生成。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有师生之间的,也有生生之间的。要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情绪的最佳状态中进行,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就应使学生兴趣盎然,有启迪学生思维的魅力。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例如,教学“可能性大小”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转盘上转动一次的中奖可能性是1。有位学生提出了如果买衣服用去200多元转两次,那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有学生认为是,有学生觉得不对,有学生认为转4次也并不一定能中奖……通过交流争论大家才认识到第一次转过后,他的中奖率在第二次转时就没有用了,第二次转的中奖可能性也是1。因此,概率是不能累计的。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化点,它是“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观的体现。
2.由错误生成。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有一道题:梯形上底1.4米,下底3.5米,高2米,求它的面积。一个学生这样解答:1.4+3.5=4.9(平方米)。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一阵笑声,这位学生此时十分发窘。教师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思路独特而奇妙:梯形高2米,求面积时要除以2,乘2与除以2抵消了,实际就是上底与下底的和。教师进而让学生讨论,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的是上下底的和,不符合题意,正确列式是(1.4+3.5)×2÷2;但计算时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这样由错误生成讨论并恰当评价,其作用不仅在于改正题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长了智慧,学会了学习方法。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体现。
3.由意外生成。教学有它预成性的一面,但更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想法、新问题随时可能出现,怎样将学生的这些材料用足、用活,并顺着他们的思路深入下去,创造出课堂教学的精彩亮点,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启发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因素有关,有的说与圆的半径有关,有的说与圆的直径有关。可是有一个学生说:“圆的周长与半径和直径都有关系,所以把圆的半径和直径加起来,再研究与周长的关系。”面对这一意外,教师最好不要以课后再研究加以搁置。可以让他们分小组照这一思路研究一下,或者组织学生讨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是可以发现这样的结论:如果知道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也就知道了半径与周长的关系,反过来也如此,两者是一个影响因素,不用加起来。再让学生选择半径或直径来研究。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互动生成的学习材料,急中生智,随机应变,从而生成教学的创意点,它是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学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