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浅议新课程理念下美育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作者:梁 耀 王缠定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有效的教育途径,以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精神,使其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天赋条件提高其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化学作为基础科学之一,在其教学过程中如何依托化学科学特色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点。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化学学科中落实素质教育必以提高化学知识水平为依据,任何脱离化学知识的素质教育都是无稽之谈,而化学知识水平的提高与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无数的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一切高质量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故而充分挖掘化学中的美,在化学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扫除学生对自然科学常有的枯燥乏味之感,保持高涨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素质教育对化学教学的要求。
  
  一、美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功能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中心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是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和进行化学教学,即通过美感激发起作为学习和审美主体的学生探究创新的激情,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发现化学学科的诗意和灵性,从而加深对化学科学价值的理解,在情感上得到升华。伴随美感的学习必然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并进一步成为创新学习的动力和“催化剂”,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自觉地发现,达到对化学知识的更好掌握、记忆、延伸的要求,进而提高学习质量。总之,美育是一种侧重于感性的教育,它在创新学习中发挥选择引导作用,能让学生在享受美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在认识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美育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发言权,让学生通过感知、联想、讨论、探索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积极运用化学美引导学习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实施美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从而发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在应用过程中,要力求达到:①趣——兴趣盎然,引人入胜;②灵——美学与知识信息迅速交流,有利于触发灵感和顿悟;③乐——求知欲得到满足,人际关系融洽;④动——师生互动,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充分发挥师生的智慧。
  化学教学中孕育着丰富而独特的趣味源泉: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祖国的丰富资源、化学实验等等。例如,在上高一第一堂课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大家看过魔术表演吗?”“现在,我来表演几个小魔术,请大家欣赏”。将事先准备好的硅酸钠(Na2SiO3)溶于水中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水玻璃,轻轻将盐的晶粒,如钴、铁、铜、镍和铅的氯化物,铝、铁、铜和镍的硫酸盐,钴、 铁、铜和镍的硝酸盐,加入到水玻璃中,静放片刻,就慢慢地生长起五彩缤纷的“花树”。在学生们希望立即得到答案的时候,恰当的提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学习化学的实质问题,这样就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2.充分挖掘化学美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学习过程中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若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法去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因此,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通过发掘美的素材,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现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过程,从而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激起审美知觉。其次,教师要注意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通过教师对美的体验与追求,使学生产生感情,入情入景地在“忘我”中受到美的熏陶。
  (1)通过化学实验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浓厚兴趣。化学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首先是通过实验及感官,在众多的感官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在所有美的信息中,大部分是通过视觉从化学现象中感受到的具体而生动的直觉美。例如,玻璃仪器的晶莹剔透;化学药品的五彩缤纷;化学反应的变幻莫测。又如氨的喷泉实验的生动美观;铝热反应的波澜壮观;亚铁盐与稀碱溶液的瞬息万变;镁带燃烧的明亮耀眼等等,这种物质间绝妙的化学转化现象,不但在化学实验中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更激发了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2)通过理论规律简化化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家在繁杂之中概括出简洁明了的理论规律,使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理解过程中,运用这些规律能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方便了学生的总结和应用;除此之外,这些规律还反映出了各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预示了化学发展的未来方向。例如,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出来的一张简单的元素周期表却描绘出了一幅元素世界生动活泼的辩证图景,一百多种已知元素在表中排列井然,形式简洁,包容博大,不但表现出各元素之间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而且预示出了整个世界未来元素的发展趋势,充分体现出了化学的统一与和谐、简单与深远的艺术美,从多样中寻求统一,从统一中演绎出多样、秩序、和谐。通过这种客观的美的内容和学生主观的感受与感动的契合,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追求科学的美中得到满足。
  (3) 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创造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丰富学习环境。化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语言要求用词严谨,因而教学语言应该准确,符合科学性。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阐明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同时要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的保证。尤其是具有直观性和启发性的形象化比喻手法,能激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诸如教师在讲述原子结构时可把原子比作一个体育馆,而原子核就像挂在馆中央的一个玻璃球。这种形象描述生动地展示了原子核与原子关系的图景,令学生理解更容易,记忆更深刻。当然,教学语言还要求有和谐的节奏,抑扬顿挫,注重轻重缓急,力争声情并茂。 教学过程是学生对世界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加以组织、改造,并且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就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强调教师的授课艺术,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教师的语言艺术。 综上所说,化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美学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为了全面体现美育的功能,获得综合性的最佳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应是一种整体性的美学结构,应是一种开放性的立体设计,它能使教学充满生气,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学生感到在心理上与教师的接近。学生会从爱教师、爱上教师的课到欣然接受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和教育。进而使学生达到“轻松愉快学化学”的境界。美育的实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思维,启发学生的审美联想,让学生树立起这样一种信念:宇宙存在着一种最终的简单、对称、和谐之美,有待他们去发现、揭秘,去“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