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怎样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作者:牛永志
语文学习习惯包含以下内容:阅读课文前要浏览课文,给生字词注音解释,给文章编段序、抓中心句、圈点勾画等。如果学生的这个“习惯成自然”,他们就会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合作教学,就没有陌生感,因而就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
中学生学习语文良好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
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摆正学生学习的位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当“主角”。这个位置摆正后,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独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讲堂”变“学堂”;“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调动了学生内驱力开展活动,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从而达到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其次,师生间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合作教学关系。这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前提。营造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多送蜜,少送刺”。学生的良好习惯也会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上自然形成。师生平等相处,学习心情舒畅,相互尊重,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需要,诱发学生的动机强烈,激发出高涨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生发挥出学习内驱力,教与学双边合作,真正体现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主体意识。
第三、注重体现在求异思维的训练中,要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语文具有求异思维的习惯。要让学生认识这样一个概念,语文教学答案不是唯一的,尤其是阅读理解题中考查的文段。当我们面对一篇文章或一个问题或一种观念,允许学生有多种读法,有多种理解,有多种认识,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允许多种理解共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有理,不管哪种理解,哪一种说法都可行,切不可纯粹用“标准答案”去约束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述,以致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
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多媒体等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
叶圣陶说得好:“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训练中,注意探寻它们神秘的光彩,奇异的芬芳,动人的声响,迷人的韵致,方能使他们感到学语文的习惯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真,享受到美,从而培养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之健康地成长。
第四、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习惯,就是要培养学生动手写作、实践的能力。大量的事实证明:既爱动脑又善于实践的人,要比只会动脑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生活实践本身就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许多新发现、新发明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因而语文习惯的培养,要从提倡好读书,多读书开始,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人的一生。语文学习要不断积累,从一个成语,一个典故,一首小诗、一次演讲、一则新闻或一个报告,一篇较长的文章,都可以读一读,或作收集笔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书读多了记多了,也有了生活体验,可以以读促写,又以写促读。写作文时可利用别人文章的框架,即写作特点,溶入自己的内容。这样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一挥而就。写文章好比学游泳,单有理论知识不去实践,最终不会游泳。我们要求学生写的文体不限,可写周记、日记、自由文、读书笔记。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里,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抒发出来,让学生的写作才华充分显露出来,学生在这一片自由的天地里,无拘无束。让理想的翅膀,展翅飞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训练,过去你的学生笔下可能语言贫乏,空洞无物,矫揉造作;如今有了积累,笔下生花,语言丰富、活泼,言之有物,情真意切,材料新颖,富有感染力,写作水平提高了,学生从作文中会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总之,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转变观念,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适应21世纪教育形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