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作者:郑学纺




  一、借助语文教材,精美章节引读
  
  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是文质兼美之作。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语文教学应以各种形式声情并茂地朗读,揣究文中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意境等,使文章的内容立体化、形象化,使其成为陶冶、感化受教育的熔炉,从而“入境始与亲”,把饱蘸思想感情的语言内化于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思想感情教育。要达到这一目的,宜从精美章节中创设朗读。
  1.设境性朗读。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引导学生在观赏烟台的海的图画的基础上,反复深入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使烟台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充实和忙碌的独特之处了然于胸,印之于脑,留之于目,有如身临其境,领略伟大祖国河山的绚丽多姿的情景。
  2.表演性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词句,要引导学生精读体味,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人物特点、课文所描绘情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表演,或分角色朗读。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一段彭老总和战士们的对话,这段对话既反映了彭德怀对自己座骑的深爱,更体现了他对红军战士的关爱。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彭老总那威严而仁爱的个性。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在朗读中领悟到人物的人格所在。
  3.更词性品读。通过增、删、改换词语品读,体会文字的内蕴。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的第五自然段,连续用了三个“飞向”,若要是把三个“飞”字删去,句子意思也没多大变化,但是用上这三个“飞”字,句子的感染力则更强,更突出了战士们在汹涌的激流中英勇救群众的动作之快捷,心情之迫切。教学中,让学生试读增删后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在增删词品读中领略到准确用词的妙处,品出对人物的敬仰。
  
  二、抓好课堂教学,加强语言训练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在课堂四十分钟上要质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流的过程。因此,抓好课堂教学,对加强语言训练十分重要。首先抓好说话,其次是抓好写话(既练笔)。
  1.激发兴趣,让学生敢说。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上说话课时,尽量利用各种插图、挂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精彩录音、精致的课件、幻灯投影等把学生带入童话世界。通过讲故事、听说话录音、猜谜语、脑筋急转弯、语文知识抢答等形式,使学生的说话积极性持久不衰。
  2.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如上阅读课,让学生以读带说。学生说话、写话的语言从哪里来?课文是学习规范语言的依据。学生通过多读,“熟读成诵”,使课文的语言逐渐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可设置多种说话训练,如用词说话、看图景说话等。通过这样练习实践,学生创造思维得到发展,说话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学生有了说话的基础,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写。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可通过多种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悟道明理。学生在练文中有思,有悟,有感,使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得以迁移、内化。
  (1)仿照性练笔。教材中的佳篇、精段、优句、美词,让学生反复朗读、品析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如《黄果树瀑布》、《白鹭》、《碧螺春》等课文,学生在仿写中自然会受到美的熏陶。
  (2)补白性练笔。《大江保卫战》一文:“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受伤的脚捆了个结实,二话不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课文戛然而止,让学生通过推测、想象,描绘勾画黄晓文负伤不下大堤,英勇抢险救灾的动人情景。“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汉的本色。”通过这样的补白练习,学生对人民子弟兵军为人民生命财产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更加崇敬。
  
  三、组织社会实践,强化语言训练
  
  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社会实践也不可忽视。语言的训练,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活动,即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课外,通过郊游(春游、秋游或夏令营活动),带学生到郊外去找春天,找秋天,在公园里寻春色,在田野里寻秋收景象,在夏令营中锻炼成长。通过游览参观,让学生用学过的词、句描写春天的景色,描写夏日炎炎的情景,描写硕果累累的秋天丰收的景象,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又如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一些新兴企业、工厂、商店,参观革命圣地等,组织慰问敬老院老人,做好事,举行联欢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发展。
  总之,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只要精心寻求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勇于探索,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就一定能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