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新课程培训者省级培训有效性策略研究

作者:李念文




  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奠基工程。培训者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培训的质量,因此,新课程培训者省级培训一定要更新观念,明确内容,创新模式,充分调动培训者学习的主动性,努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为培训者回到本地开展培训提供优秀的范式。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障新课程省级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1.进一步提高认识,理顺体制,增强新课程省级培训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政府、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必须共同努力与共同参与的重大事业之一,必须从事业的高度正确认识教师培训工作。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是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师从教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必由之路,是教师教育战线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抓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是各级教师管理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基本职责,也是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和教研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各部门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各负其责。尽量避免新课程师资培训时间上撞车、形式上雷同、内容上重复,增加参训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2.在培训对象上坚持突出重点、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的原则,要重点抓好新课程培训者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要以参训者的经济负担、工学矛盾、培训内容和形式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贯彻落实“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大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培训名额上向农村教师倾斜,提高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同时要针对培训对象的差异性,对不同层次的研修对象,实施菜单式分层研修,使参研学员各取所需、各有所获。
  3.充分利用省级培训资源,提高学员参训率。省级培训的参训率不高不仅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严重挫伤了培训机构的工作积极性,是影响培训效果的“瓶颈”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一是切实明确各级教师管理部门和学校校长的职责,在选报培训对象时严格把关并督促其按时参训,要避免培训对象重复参训;二是调整培训时间,尽量避免与中考等考试时间冲突。可考虑安排在5、6月份;三是各项目院校在发放培训通知时应准备一式三份,分别发给学员所在市(州)、学员单位及学员本人,以利学员按时参训。
  4.要进一步完善新课程培训者省级培训的评价考核管理体系。在培训开展之前,要运用需求评估的方法,对参训教师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期望,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在培训之中,运用培训过程性评估方法,收集培训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进程,保证培训活动顺利进行;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进行效果评价,确保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培训考核是培训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采取卷面考试、说课评课、教学设计、上观摩课、课改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将新课程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学分管理档案,实行学分登记和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办法。
  5.要重视集中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工作。为巩固和深化培训成果,各培训机构要组织专家指导小组,深入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调研并现场指导,并且在一些实验区建立长期稳固的新课程师资培训联系点。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新课程师资培训辅导网站,提供授课教师的电子信箱,搭建远程培训平台。
  
  二、更新培训观念,明确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更新培训观念,注重培训实效。课程改革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教材的科学性和教师的先进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师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凸现出来。因此,新课程培训者省级培训不仅要重视更新教育观念的培训,更要引导参训教师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反思和升华。鼓励和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行为的研究。参训教师不是培训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培训的积极参与者。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和参训教师要平等地进行民主探讨,培训者要尽可能尊重每一位教师的经验、看法和判断,实现培训最充分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2.明确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在以往的教师培训内容上,培训内容主要限于抽象、宏观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具体课程的设置也大都基于培训机构或培训院校自身的培训资源和培训能力,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存在较大偏差,无法满足广大参训教师的需求。在新课程培训中,一方面要加强通识、课标、教材培训,增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信心、自觉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并在培训的过程中切实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承担新课程培训的培训者必须走进教学一线,亲身体验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境,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重视培训资源的开发,开展新课程培训的有效性研究。在培训资料的采集、选配上要严把质量关,一是要“新”, 选用最新的课改信息提供给参训教师;二是要“精”,培训资料不在多,但新课标和一至两个版本的新教材是必须提供的;三是要“实”,培训院校无论是提供纸质资料还是音像资料,都必须是培训者回去开展新课程培训用得上的。
  3.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性。新课程培训者省级培训属短期培训,因此我们应以灵活多样的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的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多维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借鉴:(1)专题性课堂讲授模式。此种模式强调在培训前先征询参训教师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设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2)案例分析模式。案例教学是指带着一定的教学目的,采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经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教师们分析、思考、讨论并作出判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启发教师思维,开阔教师视野,提高参训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培训活动中,培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参训教师多维度、多层次地评析案例。(3)考察观摩教学模式。考察观摩是培训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参训教师提高统合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个环节很重要,但也较难操作。笔者认为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要制定尽可能详细的活动计划,目的性要强,要防止走过场,变成一般性的参观甚至游览活动;二是要认真选定考察观摩对象,一定是在某一领域具有典范性、前瞻性、实验性;三是要及时做好考察观摩的交流、总结工作。
  
  三、实施项目管理,加快省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通过项目招标的办法开展新课程省级培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培训资源,还可以加快省级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
  1.转变观念、规范管理。省级教师培训基地要以积极有为,务实创新的态度去抓住机遇,谋求发展。每一个培训机构人员都要有主人翁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立足现状,直面现实、适应环境,找到出路。以较高的培训质量赢得教师的信任,社会的认可。省级教师培训基地积极参与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根据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及时调整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合格的师资。
  2.深入调研、当好参谋。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深入中小学,进行培训指导和研究。培训机构要想解决培训的有效性问题,就必须走进中小学课堂,走近中小学教师,想教师所想,供教师所需。教师培训机构还要积极主动开展各种中小学教师现状及培训需求的调研活动,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提供咨询、当好参谋。
  3.增强实力、服务当地。省级教师培训基地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培训者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既能搞培训,又能搞管理、搞科研的干部教师队伍。使他们率先更新观念、拓展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保证培训质量。加快培训基地内部的硬件建设,重点抓好远程教学设备的建设和应用。加强教师培训效果监控和质量管理。建立参培者对培训者培训质量的反馈评价制度,以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加强教师培训的教育科学研究。建立教师教育研究制度,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加强对自身在培训中现实问题的研究。积极争取与有关机构开展教师培训项目合作开发、研究。加强对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研究与指导。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教师培训机制。
  (栏目编辑:程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