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教师批评的艺术

作者:王令凯




  批评是教师对学生不恰当的思想言行给予否定的评价,以唤起他们的警觉、注意,促其改正错误的一种教育手段。面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如果教师批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的良性互动,甚至酿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批评要以感情作基础和先导,要使批评取得效果,教师就必须多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对症下药。在批评中要多点人情味,少点火药味,要放下架子,敞开胸襟,入“情”入理。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批评教育意图的善、内容的真与形式的美,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批评和表扬一样,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实践证明,良好的批评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下面,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谈批评的艺术。
  1. 寓庄于谐。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批评学生也是如此。有关调查表明,在学生列举的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的特征中,幽默一直名列前茅。用幽默的方式批评学生,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有一次,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但学生并没有进入角色,教室内有说有笑,乱作一团。看到此景,我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先咳嗽了一声,然后略带笑意地对大家说:“都说超级女生厉害,我觉得我们班比她们更厉害,因为说的比唱的好听。”一阵笑声之后,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2.先扬后抑。卡耐基曾经说过:“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首先要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最后再进行适当的激励。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孙某学习成绩很好,就是不会和同学相处,经常和其他同学发生摩擦。为此,我首先表扬他聪明好学,然后因势利导,教育他不仅要会学习,还有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争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愉快地接受了批评和建议,后来经过老师、同学们的帮助,学期末被评为了“三好学生”。
  3.以扬代抑。“数生十过,不如奖其一长”。学生多喜欢听表扬话,不愿听批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可以巧妙地用赞扬其进步代替批评其不足。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当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时,他只是先制止了他,并没有立即批评他,而且后来还奖励了他四块糖果。陶先生把第一块糖果奖给王友时说:“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奖第二块糖果时说:“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奖第三块糖果时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 奖第四块糖果时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试想,如果陶先生当时大声训斥:“你为什么用泥块砸人?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违反校规的吗?”也许就没有后面王友愧疚地哭了。
  4.旁敲侧击。在批评某种不良习惯、不良嗜好、不良风气时,不直言其事,而是借助于寓言故事、历史典故、轶闻传说来讽喻说理;或借助于批评类似现象,引起对方的联想、比照;或讲个小笑话,启发对方去思考,这种批评艺术称作旁敲侧击。一次我在上边讲课,有个同学趴在桌子上看课外书,我多次用目光注视他都无动于衷。这时,如果直接点名批评,极容易损伤这位同学的自尊心,反而达不到预期目的。于是,我就换了种方式:“有些小朋友很爱看书,而且他还知道课外书应该在课外看。能不能在课上偷偷地看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经我一番旁敲侧击,偷偷看书的同学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不对。
  5.反弹琵琶。也就是正话反说。古语说得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故意正话反说,反而效果更好。如:王强同学经常忘记值日。班会上,我没有点名批评,而是郑重其事地说:“同学们要像王强同学那样,值日要认真负责。”此后,该同学再没有忘记过值日。
  6.装聋作哑。有时教师对学生的违纪言行假装没看到、没听到,往往比直接批评其错误言行更能令其心服口服。一堂自习课上,几个同学又打又闹,我在教室门外站了四、五分钟他们都没有发觉。我走进教室后,他们惊慌失措,急忙趴在桌子上读书。我看了他们一眼,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过。下课后,他们主动到办公室向我“负荆请罪”。
  7.巧设台阶。学生的自尊心都比较强,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遭受严厉的批评,极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和老师顶牛。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想方设法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准确地把握语言的分寸,在帮助学生下台阶的同时作出暗示。例如,有一次,课堂上我发现某同学看卡通书,我让他交出来,他就是不肯。于是我说,现在不想交,那就下课后交到我办公室去。下课后,他主动找我承认错误,并表示今后一定遵守纪律。事实证明,当学生有缺点、错误时,老师巧设台阶,在众人面前给学生面子,学生往往会勇于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