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让校本研修成为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向大国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各地纷纷掀起了新课标、新教材的各项培训活动,各学科教学研究活动也纷至沓来,这些活动在引领广大教师认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中无疑起到了速成性的积极作用。新课程对于学校在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上的职责要求和“教师是课程开发者”的角色转变等因素决定了以学校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研究及培训势在必行。2005年秋,长阳县提出了校本研修新形式,让教师与课程同成长,为学校与课程同发展搭建新平台,学校为此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和探索。
  
  一、以学习为起点,更新教师观念,培育研修内驱力
  
  以走进新课程为主题,强化新课程的理论学习。尽管在新课程实施之际,教师全员参加了各项培训学习,也获得了培训合格证,取得了上岗资格,但速成式的短期培训远远不能透彻地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为此,学校拟定了走进新课程学习方案,通过“新旧课程对比”、“新课程理念面面观”、“教师角色之变”等专题学习之后,大家认识到教师将由课程的“消费者、解释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开发者,承担着对课程的调整或“二次加工”的研究重任,没有实践的理性思考,教师就仍将扮演“新产品”的推销者角色。
  走出去,采它山之石,求一方之长。校本研修是伴随新课程的新事物,如何开展,没有现成的办法。学校派出2名主管干部随全县教育干部赴国家级实验区——十堰市学习取经后,在全校开展了《走进十堰观一角,立足学校掀一页》的培训辅导,同时,选派得力干部赴首批课改学校挂职锻炼一月,感知课改气象,汲取教研法宝,“优秀教师不是院校培养出来的”、“用实践为新课程理念铺路”等新观念不断产生。
  走进名著,与大师对话,拓宽视野。长期囿于讲台,教师难免产生思维惯性,要转变观念,首先必须“换脑”。为此,学校开展了“与大师对话”的读书交流活动,购买了一批名著,充实到教师阅览室,开辟教师论坛,畅谈感悟,推介现代教育观念。
  
  二、构建研修网络,健全制度保障,创设研修环境
  
  校本研修以校为本,校情不同,不能照搬校外模式,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以县研训中心《中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指导意见》为指导,全面分析校情,探索本校模式。
  用规划导航,用实施方案导行。学校制定了《校本研修五年规划》,总体把握工作目标、实施原则、策略方法及综合保障,同时,出台了《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研修组评价办法》和《教师研修评价考核细则》。在方案与评价中,体现三个原则:
  一是过程性原则。实行过程量化与定性相结合,对教师、研修组的过程性研修活动提出基本要求,比如教师上“三课(达标课、研究课、创新课)”、听课与交流、备课质量、集体备课,开展学生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信息技术的使用、叙事交流、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合作态度等。
  二是差异性原则。尊重教师的个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过程目标和评价上,不搞一刀切。比如对教师备课质量开展学期评价,采用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等级定性评价方法,提供心理发展空间,有利于激发研修竞争的活力。
  三是激励性原则。在成果评价上,坚持保护教师的成就感,保护教师追求发展的良好愿望。主要包括有阶段性研究成果评价、结果性教学质量评价两个方面。如论文、案例、优质课、经验材料、辅导学生、班级创优等各类表彰,旨在引导教师在研修过程中向优质、争先靠齐,物化成果,提升研修的水平避免只开花不结果的无效研修。 健全研修网络,搭建研修平台 。健全研修网络是有效开展校本研修的组织基础。我们以学科为基本单位,构建了县研训中心——镇研训站——校研训处——学科研修组四级研修网络。明确各级管理职责以及指导任务,各学科研修组下设年级组,由县级骨干教师或县级课改专家成员任组长,坚持日常过程性研修在组、阶段评价性研修在校、主题交流性研修在镇。我们还以语文、英语两个学科为突破口,开展镇域中小学教师互动交流衔接性研修活动,为中小学教师开辟互动互研的新阵地,搭建了合作交流、共促发展的平台,力求起到了“大研大修大补”的作用。 完善研修制度,提供研修保障。完善研修制度是有效开展校本研修的组织保障。
  建立符合本校实情的校本研修制度。主要有:①研修日制度。坚持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确立学科集中研修日,保障研修时间,开展“五个一”的活动:即学习一篇理论文章、探讨一个重点问题、集体备好一个教案,评一节典型课、总结和安排一周研修工作。②校领导联系研修组制度。校主要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研修组,对研修组工作进行指导,体现校本研修的全员性,也便于教育教学突出问题及时解决和决策机制的形成。③研修组与学科负责制度。一个组就是一个研修平台。专职明显的学科设独立的研修组,兼职突出的学科设研修小组,选拔素质过硬的教师担任学科中心负责人,实行组长对研修组负责、中心负责人对学科负责。
  建立配套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学校出台了《校本研修与教学教研成果考核评价办法》,鼓励创先,倡导合作双赢的成就理念,设立团队奖,鼓励团队发展,集体创优,成果共享,学校在物力、财力上向教学倾斜,尽力保障研修活动条件、过程、学习的经费投入和激励政策的落实。
  
  三、突出重点,着眼研修内涵,发挥研修效益
  
  “研”“修”并重,以专业成长促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是教师践行课程理念的生动体现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载体。
  我们提出专业素质要“五学会”:即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学会作专业辅导报告、学会撰写业务材料,如说课稿、课堂实录和教育叙事文章、学会反思和提炼问题、学会评价一堂课,通过专题辅导、结对互学等形式分阶段进行落实,效果很好。
  在课堂教学上,采取“四步法”:一是对比上课。即用传统课堂形式与新课程理念课堂教法对比,找差异,比效果;二是示范引领。由县、校级骨干教师和县课改专家上示范课,教师选内容,定班级,打破“有的内容上不成”、“有的班级上不好”等看法;三是教师上跟踪课。即由教师在一段时期内连续上课,看是否践行了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评价标准,“两个方式”的转变落实如何,及时进行辅导;四是上达标课。通过引领—实践—创新系列活动,课堂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实现均衡、整体发展,课堂异彩纷呈。
  以问题——主题为对象,提高研修的针对性。研究必须从问题开始。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过程,来源于校园生活。比如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知识面?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等。根据行为现象,发现并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然后转化为教师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形成的问题,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主题式研究系列。比如我们在学生德育上,针对学生成长中因心理疾患、智力障碍、品行问题等不同因素而有可能失去发展机遇的现实状况,确定了“爱心辅导,给学生一个成长的支点”研修主题,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上创新方法。
  以评价为杠杆,增强研修的有效性。一项工作失去有力度的评价就难于良性、持久地发展,势必会龙头蛇尾。我们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上看活动资料和行为的细节转变,年度看研修成果和综合素质发展;坚持评价主体的广泛性,以教师自评为主,兼顾教师互评和学生评教,最后,学校审评;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和专业成长档案袋评价相结合;坚持教师个人评价与研修组集体评价相结合,突出个性意识和群体意识。评价的综合结果与配套的激励制度相结合,鼓励创优,提高评价工作的导向性和推动力。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新课程迫切需要教师焕发职业青春,校本研修为教师专业成长创建了平台。近年来,我校相继涌现了5位县级骨干教师、6位县级课程改革专家,占专任教师的10%以上,本科学历达到90%,高级教师3人,对于一所山区农村学校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为创学习型学校、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