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新课标下的教师观

作者:王俊英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为了胜任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职业观、人才观、评价观、师生观、课程观,才能胜任新课程教学,应对新的挑战。
  
  新的教育观
  
  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职业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感情能思考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由关心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转变为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关心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转变为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以上认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努力使学生由受教育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新的人才观与评价观
  
  新的正确的人才观就是人人能够成材。传统的人才观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培养少数高智商的人才,是英才教育和淘汰式教育,它的最大弊端是把大多数在其他方面有专长的学生推倒失败者的行列。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型人才观,因为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师的人才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一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铺设通向成功的道路。可以说成功教育不仅仅是把先天条件较好、环境条件较好、原有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好,更重要的是把那些先天条件不太好、环境条件不太好、原有基础不太好学生也一样的教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发展。教师的人才观和评价观必须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要树立人才标准多元化的观念,克服单纯以“分”取人的倾向。社会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如科学型、管理型、文艺型、体育型、服务型、操作型等。因此,那种认为只有分数考得高,将来能出国留洋或当上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的学生才算得上人才的认识是极其片面的。
  树立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观念,克服以“老实”“听话”来评价学生的倾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喜欢那些听话与顺从的学生,对那些喜欢提一些稀奇古怪问题的学生从心里就有一种反感。教学上习惯于照本宣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限制学生的异想天开与求异思维。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成了缺乏创造性的人。因此,教师的评价观一定要因时而化,与时俱进。
  树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观,克服“门门优秀”“一刀切”的评价倾向。全面发展并不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门门优秀”,而是要实现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发展,按照优化的原则,形成每个学生合理的素质结构。如有的学生逻辑数理能力差而音乐天赋好,就应当让其音乐才能得到更好发展。
  
  新的师生观
  
  作为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意识,要改变以往以长者、教育者、权威者自居的心态。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重视学生的各种需求和感受。只有正确理解并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有可能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视为课堂教学环境中具有同等地位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重视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评价和反馈。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要认识到课堂不仅仅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更是学生发展的阵地。教师欢迎学生质疑,因为这是真正学习的开始。课堂上学生的插嘴不被看成扰乱课堂纪律,而被看成教育成功的表现和学习进步的契机。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真正自主地用自己的头脑走进教学内容,进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的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是教科书、教学教材、教学媒体、教学背景、教学方式及教师与学生等多种因素组成的。因此,教师对于课程要根据具体情景对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方法等进行二次加工,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创新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由主要关注书本内容,转变为关注书本、社会生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实践等多方面内容的紧密结合。另外,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而不能以传统的分科课程实施方式去解释和推行综合课程。新型教师除了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涉猎科学、文学、艺术等不同领域。因为无论哪一门学科,哪一本教材,你都会感觉到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新课程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新挑战、也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广大教师只有摒弃陈旧的认识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评价观、师生观和课程观,才能成为创新型教师、才能胜任新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