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教师的胸怀

作者:王 华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提倡兼容并蓄、鼓励个性、因材施教的方法。文章中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志趣不同,性情各异。子路能力高强,才华超群,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可是莽撞冲动,骄狂自大,孔子只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来评价,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了他的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学生都谦虚谨慎,坦荡真诚,说话温和自抑,态度谦卑诚恳。两人性情不同在于,冉有说话做事谨小慎微,顾虑重重;公西华说话则口气谦和,措辞得体,反映机敏。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谈话没有当即点评,而是待其走后,在曾皙的追问下,才发表看法。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兼容并蓄,并不失分寸地赞扬、鼓励。
  作为人民教师,要培养良好的师德,就要有这样的胸怀。
  当今世界,学术研究百花齐放,各种学术思潮层出不穷,学术信息不断涌现,令人目不暇接。在我们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各种学术观念交融与碰撞,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流派,诞生出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迸发出了不同的学术观念、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因此,我们要有接受不同流派、不同观念的追求真理的学术胸怀。这样的学术胸怀,是我们做学问的心理基础和信心保障。有了这样的胸怀,才能使我们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使我们的观念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成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学术研究得再好,还是要传播给别人的。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是教书。一般而言,教书的工作是课前备课,课上讲授,课后检查。因此我们的教案要经得起学术的拷问,同行的质疑,教授的方式方法能够让学生接受,讲授的知识能尽快使学生领会掌握并巩固。如果其中学术、讲授的环节出现偏差,要有勇于接受质疑的气量和积极改正的勇气。如果学生学习出现了失误,要有一种无私的忍耐和包容的海涵。这是我们教学中所应具备的心胸。
  教师的另一项职责是育人。学生到学校来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西方哲学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育人的老师在评价考察学生时,切不能以己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古人云:“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切忌心存好恶,以己度人:对符合自己审美价值的学生就多关心爱护,反之则听之任之,任其自生自灭。因此,我们要有包容所有学生的气度和接纳所有学生的心胸与怀抱。
  这样的胸怀,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这样的胸怀,是在现实生活中逐渐磨砺而成的。在平凡的生活里,能正确处理好名与利的关系,平凡与非凡的关系。不为名誉所动,不为利益所惑,做到在平凡中孕育非凡。
  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最本质的诠释。就要在名利面前不动心、矢志不渝铸人才,做到宠辱不惊、淡泊宁静,永远牢记我们是人民教师。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最高远的是天空,最博大的应是教师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