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作者:李 红 王洁宾
一、健康的定义及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一个人只有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是真正的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是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未有权威的统一认定。心理学家马斯洛早期曾提出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体;(10)再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1)力争自我成功;(2)能客观地看待他人;(3)人生观统一;(4)具有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生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6)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爱。
我国学者郑日昌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1)认识活动正常;(2)情绪生活健康;(3)意志品质健全;(4)自我意识正确;(5)个性结构完整;(6)人际关系协调;(7)社会适应良好。
我国学者季浏认为心理健康至少包括4个方面:(1)智力正常;(2)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3)对自己能作出正确的评价;(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定论不尽相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归纳起来主要是认识、情绪、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均衡协调、完善、健康发展的人,才能称其为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今社会,人们受到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急剧变化的冲击和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压力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不良刺激,破坏心理平衡。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未成熟的动态变化阶段,他们常出现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如孤独感与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波动与理智的冲突;美好愿望与当前现实的冲突等。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如常见的神经衰弱、焦虑、抑郁、自卑、敌对、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等。
教育部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证实,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达20.23%。另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2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许多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比率明显升高,到1997年底,全国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率已达24%以上,而且还呈上升趋势。根据沈阳师范学院体育部潘书波老师对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1450名师范专业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障碍者为11.46%。其中男生为11.9%,女生为11.08%;城市学生为10.13%,乡村学生为13.02%;城市男生为10.13%,城市女生为7.92%;乡村男生为10.64%,乡村女生为15.51%。调查显示:在我国,因患心理疾病被迫退学、休学的人数占因病退、休学人数的64.4%,高居首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关注和进行康复治疗,将导致进一步恶化,产生不良后果。
造成心理疾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呵护溺爱,或家庭环境不和谐、教育方法不得当等,是造成不良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在当今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要不可抗拒地面对各种竞争,加上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学生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及经济来源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精神压力日趋增大,常感到不适应,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第三,是因为部分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疏导,导致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保健知识的匮乏,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就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来讲,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也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人的身心发展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实现。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它不仅使人的智慧和能力得以展示,而且使人的智慧、才干、意志在实践中得以综合运用,实现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发展。体育运动正是通过人的身体运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一种社会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使身体强健,还可以调节心理健康,这已成为现代健康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运动的这种双重功效已被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所验证。
近些年来,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研究实验认为:经常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可以降低抑郁和焦虑,人们在获得体育运动的生理效应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心理效应。即使有的被试者没有感受到明显的生理效应,也可体验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愉快。如:力量、灵活性练习和有氧练习均可改善中年健康男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趣的是,有氧练习组最大吸氧量提高了15%,而力量、灵活性练习组没有提高,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得到了改善。还有研究表明: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降低城市工作妇女的焦虑水平并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另有实验表明:进行有氧体育锻炼的学生。其心境状况改善的程度较大,特别是那些练习前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心理状况改善的程度最为显著,这表示体育运动对于有心理疾患的人可更具明显的效益。再就是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1991年彼特茨罗等人的研究和1992年拉方丹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有氧锻炼可降低焦虑、抑郁;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运动的程度也越大;体育运动后,即使生理机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根据学者基恩( kyan)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80%的人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
四、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而体育运动正是以人的身体运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的社会活动。由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存在着必然联系,所以高校体育起到了保障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并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又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激烈对抗的形式吸引着学生们的参与。
大学生可以在激烈的体育比赛中,释放体能、展示自我、重塑人格。体会默契协作的团队精神,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会相互理解与包容,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方式。如在积极热烈的节奏中练习健美操、街舞等,这有利于消除烦恼、缓解压力、调整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在球类和游戏运动中,大声的呼唤、喝彩、助威,适当的身体接触碰撞,合理的推拉等,都是转移不良情绪的好方法;精彩的进球、精妙的战术、良好的配合,都会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同学的赞许、教师的鼓励,都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释放,良好情绪得到补充。
在Brown的研究中表明:平常情况下,缓慢的身体练习可影响心理状况,降低焦虑程度。太极拳运动正是这种缓慢、轻松的有氧运动,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太极拳锻炼,没有紧张感、疲劳感,形成悠然、轻松、专一的心境。练习太极拳强调意识的主导作用,这种以心行气的练意活动可以直接调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大脑得到调节和休息,使情绪趋于稳定平衡。佛山科技学院刘永峰老师曾对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练习太极拳一年以上的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的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说明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体育锻炼还会使人的大脑内产生一系列有益的变化。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如长跑、划船等,可以增强人脑内a波的活动,这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精力更集中,心情更稳定。任何形式的锻炼都可以使血清得到释放,从而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感觉更为放松,效果更为满意。形式较为激烈的体育运动会使人脑内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它对减轻痛感很有帮助。同时,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人的创造力,对改善睡眠也大有帮助。因此建议,存在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要多参加体育锻炼,这对其心理问题的康复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潘书波.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2,(1).
[2] 孙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3,(5).
[3]刘永峰. 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