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评价

作者:万 华




  [摘要]课堂评价,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本文强调树立正确的课堂评价观念及有效的课堂评价实践,目的在于通过课堂评价的广泛应用促进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课堂评价 价值观 实践
  
  人们通常认为,实施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因此,人们习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方面,而忽视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作用。事实上,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既需要好的课堂教学,也需要好的课堂评价,更需要把二者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一、走出误区,树立正确课堂评价观
  
  课堂评价,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由于价值的判断通常由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从目前我国课堂评价开展的状况来看,教师受某些观念的影响不但没有有效的实施课堂评价,反而从一定程度上进入了课堂评价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甄别和选拔
  伴随考试制度而生的应试教育,是误导教师正确认识课堂评价的主要原因之一。考试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一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无形中背负了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的期望。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成就、教学荣誉、社会认可度以及奖金福利待遇等都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息息相关。因此,在有形或无形指挥棒的影响下,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计划、教学任务都只存在一个目标,即顺利地通过考试,最大限度地满足考试制度下的人才选拔。带着这种观念和目的,课堂评价的实施显得单一而不尽如人意。
  误区二:课堂评价是为了对学生的认知目标进行价值判断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实施课堂评价时是以教学目标作为参照的。教学效果如何,其判断的标准就是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但是,教师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有时会显得极为狭隘,主要表现在重心的不平衡性上。诸如:关注学生的认知目标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技能目标;关注学生较低层次的认知目标(记忆、一般理解)多于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分析、推理、批判、综合)。伴随这种不平衡性,课堂评价的开展在内容、形式、目的方面都呈现出严重的倾向性和单一性。
  误区三:课堂评价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需要
  教师们常常感觉到,在大班教学的过程中,保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兼顾学生个体需求之间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冲突和矛盾。即便在课堂评价实践中,这类问题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教师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核心,课堂评价是伴随课堂教学而来的附属行为。因而,课堂教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评价又如何解决;其二、教师对课堂评价的了解不够深入。在过去的课堂评价中,标准化评价方式一直是主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是课堂评价的全部。然而,这种方式特别强调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客观性,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追逐同一标准的过程。因此,实践似乎证明了一点:评价只会强化一致性,在兼顾学生个体需求方面效果甚微。
  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的诸多误区造成了课堂评价未能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认识课堂评价:
  1.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教师应逐渐弱化课堂评价对学生进行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进而强化其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功能。所谓成长,从学生的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的能力从广度上能得到多维度的关注和拓展,从深度上能实现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过渡;从教师的角度讲,它意味着教师能逐渐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意识,并拓宽视野,深刻洞察学生所具备的“闪光点”,从而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进行反思。
  2.课堂评价应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教师应逐渐促使课堂评价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这种多元化表现在:①从评价目标上,不仅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还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诸如学生的情感、技能等方面;②从评价的理念上,不仅适当保留传统课堂评价的精髓,还应吸收现代的课堂评价理念,诸如;表现性评价、合作性评价以及多元智力评价等;③从评价的方式上,要勇于尝试更多现代的课堂评价技巧,诸如相关背景知识调查、记忆矩阵、课堂模仿等;④从评价的主体上,教师应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以确保获取想要的信息,同时也应放权于学生以确保获得真实的信息;⑤从评价结果的对待上,教师不仅应致力于如何帮助学生,也应致力于反思和促进自己,因为评价所反馈的信息不仅意味着学生学得怎样,也意味着教师教得怎样。
  3.课堂评价应兼顾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学生个别需要
  实现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可以说,传统的课堂评价旨在解决的是“一般”的问题,而现代课堂评价则主要针对“个别”进行专门的研究,教师应善于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诸如前面提到传统的标准化评价,教师可将它用于某个单元、期中或期末结束时使用,以确保教学目标完成的一致性;而更多的评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即可经常性使用。诸如:错误核查、最难理解点或一句话总结等,由于这类评价主要针对学生个体且时间消耗较少,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强,所获取的信息也极具价值。
  
  二、课堂评价实施的基本程序及策略
  
  教师在形成课堂评价的正确认识之后,需要进入另一个重要环节,即实施。其中,涉及到实施的基本程序以及相应的策略:
  1.明确课堂评价的目的
  有效的评价始于清晰的目标。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之前,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显得极为自信。但就评价而言,教师有时会从课堂内容的角度来定义自己的教学目标。如被问及“本堂课你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时,多数教师会回答:“今天我教一首古诗;或“我教英语的基础语法”;或“我教牛顿第一定律”。而对于自己希望学生通过课程内容具备何种技能、技巧则很难立即做出明确的回答。因此,在确定评价目的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即教学内容最终是为了学生获得哪方面能力。教师可能更需要回答的是:“我要帮助学生较好的阅读古诗、深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并形成情感体验”;“我要帮助学生奠定语言运用的基础并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等等。这类“二度”目标可能还存在模糊,但教师必须明白课堂评价的目的应从什么角度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之上再作进一步的界定和阐明,直至可以用于实际评价。
  2.选择恰当的课堂评价技巧
  每一项课堂评价的目的都会有与之相匹配的技巧。教师在明确课堂评价目的时,需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选择相应的评价技巧帮助学生实现层次目标。如:某位生物教师的教学内容是消化系统,这部分涉及到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新术语,还包括消化器官的结构、过程、功能的复杂关系。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回忆和组织的能力,选择了空白矩阵评价技巧,将各消化器官的结构、功能、酶绘制成矩阵的形式,要求学生填写。毫无疑问,学生在填写时必定经过两个思考过程:一、回忆教师所讲的知识点;二、理清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3.运用评价技巧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清楚地向学生阐述评价的目的,过程、要求及反馈时间。为了弱化评价对于学生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并消除学生长期对评价所形成的紧张状态,教师可适当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操作,并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分析数据
  学生所呈现的信息可能会显得纷繁复杂。因此,教师应把握对信息的有效选择,以免身陷大量的无序信息而感到无所适从或大刀阔斧删去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这一部分是教师花费精力最多的环节;也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上述生物课的评价,教师需要浏览每个小组提交的反馈信息,在汇总矩阵上记下填写正确的小组数,并记下典型的错误和问题。结果是教师从信息中清晰地看到学生最大的困难是对知识点的组织方面,具体表现在将各种酶与正确的器官结构联系起来。
  5.回应评价结果
  对于评价结果的处理,要求教师学会与学生共享。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程度,以便寻找对策,解决问题。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对自己的学习和教学进行反思,并鼓励学生对教学的调整和改善提出建议。例如:在上述生物课的数据处理之后,教师主持了一场针对消化系统的班级讨论,首先指出了各组出现的较为普遍的错误,然后放映了自己制作的矩阵“典范”。随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这一系列活动结束后,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同样的记忆矩阵并要求学生再次填写。这一次,除了少数几个错误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已能融会贯通。
  关于课堂评价的探讨,本文主要想强调: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应走出误区,积极树立正确的课堂评价观并勇于尝试、不断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评价必将逐渐展现出巨大的功效,并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拓宽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托马斯·A·安吉洛.课堂评价技巧[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玲.试论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3]孙德芳.课堂评价的问题、原理与取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王璐.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误区的调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