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

作者:汪家良




  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倾听,表示接纳,并及时地做些记录,并及时的指导问题表达的正确性和逻辑性。学生的问题都呈现出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浅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如《伟大的友谊》中,为什么恩格斯要汇钱给马克思?对于这些只要读了课文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
  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合作解决。在《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在讨论曹操为什么拥有几十万大军反而会失败,而周瑜只有几万士兵却能胜利时,学生都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是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失误,才使周瑜抓住机会战胜。可有的学生会大胆地质疑,认为曹操这样做是有原因的,是正确的,理由主要有三个:(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战斗力;(3)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极小。双方争论得相当激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经过一番争辩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扬长避短。
  精彩、巧妙的问题组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活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同样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在同学们都认识到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时,一学生提出“我觉得孙膑违反了比赛规则,第二场的比赛成绩无效。” 这是个有价值、也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对孙膑的重新认识,是真正的足智多谋,还是虚假作弊。怎么办?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展开辩论。学生在互动中、在辩论中对孙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孙膑善于观察、知已知彼,足智多谋。 在这一辩论中,活跃了学生创新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使孙膑这一形象更加深入学生的心灵。
  较难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师生共同解答。《江姐》一文中,学生读到“她没哭,嘴角微微抖动,平静地吐出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这不算什么!请转告上级,我请求留在老彭工作过的地方。’”时,会产生困惑:面对自己亲爱的丈夫被敌人残忍的杀害,江姐却还能平静的说话?还说这算不得什么?学生想要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黎明前那段黑暗的历史,懂得革命斗争的严峻和残酷,从而更好地体会江姐内心的悲痛和她的心中时刻想到的是革命工作,是劳苦大众的解放的崇高革命精神。
  课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向课外,倡导研究性阅读。比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读完课题后,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说了四个问题:
  (1)我们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
  (2)以前的地球和现在的地球有什么不同?
  (3)既然是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该怎样尊重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4)宇宙这么大,真的找不到第二个地球了吗?
  显然《只有一个地球》这个文本是不能把这些问题都解决的,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哪些问题通过课堂学习能解决,哪些问题课内是解决不了的。课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为课外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课外探索。
  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特别是对学习有价值的问题,更要注重理清学习思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指明方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