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语文课上怎样谈“情”说“爱”

作者:侯云景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情感体验,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而拥有怎样的情感又少不了培养、熏陶。同时,情感又和态度价值观紧密相关。作为教师正是在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本学科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爱的教育,把他们塑造成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这除了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春风化雨般情感熏陶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谈“情”说“爱”。
  
  一、体悟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言为心声,毋庸置疑,好的作品必有好的语言,好的语言必饱含了作者深切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那些作者独具匠心的关键词句重锤敲打,引导学生体悟。往往这些关键词句既有客观的“物境”又有作者主观的“心境”,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的产物,其中蕴含饱满的情感,这种情感只有通过敲打,才能迸出耀眼的火花,从而照亮学生的心田。比如《荔枝蜜》的最后部分写道:“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一段话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颤”原意为“抖动”,显然,用“抖动”来注解作者的心是不恰当的,这“颤”不是形体上的颤动,而是一种情感的奔涌,是作者被养蜂员老梁的话猛然一击所产生的思想感情的升华。作者由蜜蜂辛勤的采花酿蜜,自然地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热情地歌颂“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通过分析这些重点词句,使学生体悟其中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立志做“小蜜蜂”式的人。
  
  二、提问引导理解角度,深入理解
  
  在分析课文时对同一问题可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最佳的提问角度应是熔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炉。比如《七根火柴》描写无名战士牺牲前的那段文字十分感人。如果问学生:“无名战士在牺牲前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是怎样的?”学生只要照着书本念就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被削弱。或者再加上:“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但提问太直白了,思想教育又显得笼统抽象。如果改成:“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话语是什么?与常人相比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灵?”通过这样的一问、一比、一深究,无名战士临终前的无私忘我的心灵便会光芒四射,学生对无名战士崇敬的思想情感便油然而生,无私的种子便会播在学生的心田,随着时光的推移蔚然成荫。
  
  三、创设教育情境,充实感受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运用多媒体把斑羚飞渡的场面通过画面体现出来,这样既让学生抓住了斑羚飞渡的关键动作,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对此有了很直观的认识。然后提问:“你们看到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在这一看,一感,一悟的系列活动中斑羚那自我牺牲、团结互助的精神已深深的烙在学生的脑海里,至此也由物及人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四、读与写紧密结合,谈“情”说“爱”
  
  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培养,既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也要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因为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会得到品德、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写读后感是最好的形式,如学了《提醒幸福》让学生去写读后感,很多学生都写出从课文中领略到了身边的、平凡的而又实在的幸福,此举让他们发现自己是幸福的,从而会珍惜身边的幸福,以更大的热情去面对生活。除写读后感外, 也可以用仿写、改写等形式进行写作 ,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受到更深的教育,情感为之升华。
  
  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融“情”会“爱”
  
  有些课文的内容离我们生活较远,学生对此会有一种距离感,只是为学习而学习,其实大多数课文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切入点,都可以找到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比如《向沙漠进军》这一课,我们这里与沙漠根本就扯不上关系,更别谈向其进军。即使由课文的分析而得出我们要注意环保这个结论也是说教式的。而我们通过寻访大沙河,让学生课外进行调查,将调查的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归纳,得出结论:昔日丰沙河河床平坦,河堤坚固,改革初期,由于滥挖沙土,堤坝破坏,沙化扩散。今日植树造林,保护沙河,美化家乡。这个调查报告使学生加深了对环保的认识,树立环保从我做起,水到渠成,调查活动中始终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
  语文课堂给了我们引导学生谈“情”说“爱”的绝好机会,我们只有让学生明白课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露,他们才会愿意在书海中畅游;我们只有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团结互助、无私奉献,才能铸就一个坚不可催,奋发有为的集体。我们只有让学生感悟生活是幸福美好的,才能促使他们更好地生活在这片“情”、“爱”的天空里,我们想方设法,各尽所能去塑造一颗颗饱满的心灵,让他们善于爱自己、爱别人、爱集体、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