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小学德育研究综述

作者:孙建华




  一、引言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深刻的伦理思想和明确的道德规范,而且是一些鲜活的道德案例;不仅仅是丰富而宝贵的道德文化资源,更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发展历程。包涵了我们今天需要传承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也饱含了我们面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是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所不能抛弃并且必须植根的土壤。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研究,涉及到德育、美育、体育等很多领域,以及教学方法、内容和模式等不同的方面。学者们针对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开始理性地审视和分析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值得借鉴和传承的东西,从不同的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促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
  1990年,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以反传统为时髦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现象,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提高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与凝聚力,做合格的现代中国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于1990年提出,并展开研究。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德育。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这意味着国家从教育政策层面开始重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和发扬问题。
  但是,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及其继承和发扬问题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我国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的阶段,没有将其真正纳入道德教育的体系中。因此,对现有的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学校德育的的研究探索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对学校德育中纳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综合认识,这一梳理工作为从理论论述到实践实施运用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推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实践工作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内容丰富,义理宏深,从个体道德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民族的兴盛,从对社会个体和当权者的劝说,到设计一系列具体的伦理规范、施教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个系统全面的道德教育的体系。
  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探讨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和模式,并从这入手讨论其对于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
  1.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注重个体道德的自我修养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在人生态度上,高扬豁达乐观、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主张“舍生而取义”的人生哲学,强调不滞于物,不为物欲所惑,十分推崇道义和志向的高层次追求。
  2.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推崇仁爱思想,它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的基础,是正确处理人伦关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原则,表现在各个层面就是孝悌忠恕信,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在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上。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强调整体意识,倡导公忠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强调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重义轻利原则,在义利问题上一贯奉行见利思义,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原则着实际上是一种互利互惠道德原则的体现。更高一层意思就是尊重国家、民族的利益,对国家民族行道德之事;理想境界是群体和谐思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贯穿着一条灵魂脉络,即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利益而献身的群体和谐思想。这一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理想境界,一切优秀的传统美德都是围绕着这一思想而展开的。
  
  (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原则、方法及模式
  1.原则与方法。
  学者们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有共性的东西和可继承的东西。对原则和方法的研究作综述如下:
  (1)文道结合,文以载道。即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儒家重视教师的典范作用,强调道德榜样的教育和践行的作用。(3)蒙以养正,以小见大。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求对儿童的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4)潜移默化,习如性成。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多半是在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下自然形成的。(5)长善救失,防微杜渐。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要培养儿童勇于对待错误,敢于承认错误,人不可能无过,过而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6)立大志,树恒心。强调确立人生的长远目标和远大理想,并且坚持不懈地加以执行,志在必成,做到有恒。(7)寓教于乐,主张“致乐以治心”,以美养德,动情冶性。(8)内省自律。注重自我检查、自我剖析,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要做到独自时也能主观反省。(9)因材施教。教师在德育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特点,尤其是他的长处和短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扬长避短。(10)慎言笃行,知行统一。这种方法注重的是道德实践,要求人们言谈要谨慎谦恭,行为应忠实地遵从道德规范;对所认识和掌握的道德理论与道德规范自觉地付诸行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提倡务实,而不只是口头上夸夸其谈。
  2.模式。
  有学者着重研究了孔子的对话德育模式。分析认为,孔子的对话德育模式与早期儒家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文路线、主体思维方式和孔子的德治思想有内在的联系。对话的内容涉及到人生的价值、君子的人格、对社会现象的道德评价、道德概念的内涵、修养与治学的态度和方法、以德治国方略等许多方面;对话的形式既有一对一的对话,也有师生三五成群的交谈;对话的机制既有孔子的诱导,也有学生主动的提问,如学生问仁、问礼、问孝、问政等;对话的特征是:对话的真诚性,对话的理解性和生成性,以及对话根植于生活。而这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关系、教师高超的对话艺术和人格魅力的基础上的。
  
  (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中小学德育的意义与启示
  学者们通过对于以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分析,揭示其在德育实践中的现代价值,建议学校德育应该在青少年培养方面发扬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规范,并借鉴传统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和模式,以弥补学校道德教育的不足,推进中小学德育的发展。
  1.意义。
  学者们认为,弘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意义主要在于五个方面:(1)有利于人的自我完善,形成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朴素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2)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类生存环境,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3)有助于“以德治国”,真正树立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4)继承和吸收儒家优良的德育方法,有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增强德育的实效性。(5)有利于保持民族性,使学校德育具有丰厚的文化根基,从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感情。
  2.启示。
  学者们一致认为,我们要借鉴传统伦理道德的整体主义精神,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借鉴传统道德的重义轻利的原则,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借鉴传统道德中的气节观念,培育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格精神。
  还有学者提出要加强对全体青少年进行“仁爱”观、“中和”观、“诚信”观、“勤俭”观教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