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分析与建设
作者:严 晖
2.塑造共同组织目标与愿景。
通过组织目标的同化建设可以良好的调节高等教育组织内部利益群体的一致性。目前教师职业道德目标建设往往是从个体,微观的角度进行的,形成对教师的具体行为等外在的诸多要求,这是由其特征即教师职业与人的活动相联系,与人的生活相结合,区别于他人,各个教师会从自身出发形成各自对师德的不同理解。这固然有其优势,但是如果不从组织角度通过宏观视角来观察和分析它的话,容易形成“见木不见林”的局限性。因此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建设应该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双重目标,高校管理者不仅仅要抓高校教师个体的“师德形象”而且要从组织的角度出发,避免走进群体思维的死角,即出现部分教师“自认天下第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利益“不以为然”,不考虑与自身相左的意见与政策。“忽视小事情”总觉得“我们这么多好老师,还能做出坏事来?”。上文分析造成师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内部受益者的不一致性,导致教师与利益冲突者即学生形成成见从而产生师德失范行为,而其他老师通过“施加压力”阻碍部分老师的创新思想的良好道德表现,而对这些的教师冷嘲热讽。形成不正当的“精神防卫”来相互包庇对方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
高等教育组织通过建立具体的组织目标,根据自身情况确立符合实际要求并能够达到的标准,避免过大过空的政策性语言,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既要有量化的举止行为规范又要有定性的具体测评。通过比较美国高等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举措来看,1929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制定的《教学专业伦理》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概括了适应能力、 仪表动人、 广博兴趣等25项教师职业应有的品质。通过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组织目标,学校管理者通过恰当的领导艺术达到形成共同愿景,逐渐减少教师和学生以及校方三者之间的信息差距与利益差别。
3.重视高校学术组织关系建设。
许多教师职业道德的失范,往往是因为不满自身所处的地位和角色而引发。因此重视高效非正式组织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道路。 高校学术组织关系具体包括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通过本研究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总体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是还是存在只重个人利益,缺乏合作精神,教育观念落后,部分教师漠视学生感受,只重个人感受,缺乏共同愿景等诸多组织关系问题。建立竞争性组织关系、约束性规范关系、科学性评价关系,通过趋扁平化的组织机构设置,进行详细而明确的工作任务指派和工作职责要求描述形成正确教师团队,明确学术组织内部关系。通过建立相关文献档案,编纂有关师德范例和标兵实例,对比教师在所在群体的地位和收获的展示来促使教师与教师的声誉地位发生正常变动,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关系。与此同时,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直接沟通对话,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师德观念,将基本的师德思想和具体的相关师德知识内化到学校教师的头脑中,建立上下直达的沟通平台,方便学校高层与基层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促进领导层的战略意识得到具体了解和执行。通过提供相应的活动机会和展示平台,方便教师实践个人具体价值观,形成各个教师有自身特色的师德价值观,最后,良好的师生关系结构的缺失也是形成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传统的师生关系及其结果如图1:
而正确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如图2从图中比较可见,基于同样的学生成绩,S2至少是S1面积的两倍,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成绩能够得到更多的提升。高校教师在师生关系的结构中扮演着重要主导作用,教师根据个人喜好来对待学生是肯定存在的,但是通过趋同培养目标和宽容行为的培养,心里相容能力能够有效的达到解决师生矛盾冲突,减少组织内耗的作用。通过合作交往和对称性交流的方式,融洽的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有重要作用。教师把热爱学生和平等交流作为教师施教的目的和归宿,将奉献作为师德的核心,由此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师职业道德模式。
(注:本文属于“北京市教委课题《人才强教——师德建设》成果,课题项目号:0753133”)
参考文献:
[1]司格特.组织理论第四版[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1.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0.
[3方统法.组织设计的知识基础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纳德尔.竞争性组织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孙学策主编.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
[6]周雪光著.组织社会学十讲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
[7]卫荣凡.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师德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6.
[8]吉贻祥.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的创新[J].江苏高教,2006.6.
[9]徐延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5.
[10] [美]罗伯特.伯恩鲍姆著.别顿荣译.大学运行模式[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8.
[11]刘新荣.基于组织支持理论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8.
[12]杜育红.论教育组织及其变革低效的制度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3] 白磊,孟繁华.论学校冲突管理-以功能性冲突促进学校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