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再谈初中体育教学误区

作者:许益锋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课程标准》根据社会的需求、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并提出了各个领域的学习目标。这五个领域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但是在具体贯彻执行过程中,除了个别领域外,其它的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地值得纠正的教学误区,这些误区可以概括为下列几个方面:
  
  一、重运动参与,轻运动技能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初中学生的年龄正处在一个旺盛的生长发育期,活泼好动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在紧张学习之中有体育活动课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大好事。所以,从运动参与这一点上来说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方面的积极性。但是对于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重视程度就打了折扣了。这个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它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来,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这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因为在部分老师的心里,初中体育还不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阶段,作为学生不需要掌握多少技能。因此,在教学时也就得过且过。比如跳远的动作要领,教师虽然讲过了这方面的知识,但对动作规范不作严格要求。至于学生到底掌握得如何往往很少问津,很少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有时甚至看到了学生不规范的动作,也懒得指导。这种认为只要学生参加了体育活动就满足了的想法造成了体育教学的一大误区。
  
  二、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不少教师对这一学习领域都相当重视,他们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健康的影响或危害,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但是,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却不那么重视了,有的体育老师还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主科老师的事,特别是班主任和学校政教处的事,与他们关系不大。实际上,课程标准是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课程标准还强调,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要求一线教师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活动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只有既重视身体健康又重视心理健康,才能使学生真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重传统教学,轻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体育教学中如能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能够快速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在传统教学中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在这一点上不少学校还是一个盲区。他们总认为,信息技术可以运用到其它学科,就是不适合体育学科。他们还习惯于老一套的教学方式,缺少改革的勇气,对教学系统内的以学科科目为中心的整合特别是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想搞,也怕去搞,太浪费时间。实际上不是这么一回事。举例来说,为了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我们老师可以在课上讲一些名人坚持锻炼的实例,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数据。但是,如果我们从网上搜索大量的资料然后制作成课件在教室内播放,让学生从色彩绚丽的动态画面中去吸收知识,那效果显然比老师单独地枯燥地讲解要好得多。即使讲运动技能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会显出它独特的优越性来。就说篮球的传球和投篮,那腾跃一霎那的动作要领,教师仅凭嘴讲不可能讲得那么到位和准确,但是有了信息技术的配合,多媒体的应用,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可以利用播放画面的切换、慢放、停顿、反复,将动作要领讲解得详尽而清晰,学生也能领悟得更加透彻。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的整合对体育课堂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四、重体育活动,轻社会适应培养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凡是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比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要高得多,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还往往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令人惋惜的是,我们看到部分体育老师非常重视体育活动,但对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却关心不够,有一种“船到弯处自然直”的认识误区,表现在教学上的就是在体育课上很少提及某种体育活动对人际交往的作用,片面地强调了体育活动对锻炼身体、健康体魄的优越性。因此,学生也就不会自觉地将体育活动与今后的社会适应联系起来。
  尽管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但是只要我们教师认真贯彻执行《课程标准》,尽快从从教学误区中走出来,相信体育教学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