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余 巍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坚持不懈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少数学生对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抱有怀疑,对传统教育和理论灌输有抵触情绪。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历史教师自身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历史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历史教师所教的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从事这一学科教学的教师,不只是要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历史教师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崇高职责。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理解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考试能考出好成绩为目的,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江泽民同志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过全面的、明确的要求,他指出:“首先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心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这就决定了我们历史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应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高尚的人生追求影响教育青少年。
  
  二、要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通过形象、具体、深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所有站在时代前列的、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无一例外都是爱国的。从古到今,自上而下,爱国事例不胜枚举。如南宋时期“精忠报国”的岳飞;明朝后期奋战十年,荡平倭冠的戚继光;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戊戌政变甘洒热血的谭嗣同;辛亥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雷锋;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出爱祖国、爱人民的赞歌,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发扬和丰富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和崇高的美德,为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为今天的中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在爱国主义教学中,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要充分利用。中华文化有辉煌的科技成果,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在许多重要的科技领域,如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等方面长时间的保持着一系列“世界之最”,为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众多的发明中最负声望的当推“四大发明”,这是我们从中外科技发展史的对比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我们祖先曾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这让我们自豪,但我们不能用古代的辉煌来自慰今天的落后。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更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为祖国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热情。
  
  三、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但教师的立场、观点和引导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立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对不同类型的素材,施以不同教育方法。对千古传诵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气概的历史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能燃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的联想;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如能富有魅力的讲述历史故事,也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在历史教学中,教具的使用也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极好方法。我们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将彩陶、瓷器、地动仪、长城等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如将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历史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中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和风细雨般的渗透,就一定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