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语文课: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验
作者:杨 娟
首先,充分利用课本,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通过对课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人性美。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写人的文章更多,塑造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是不同阶层的典型,是社会百态的集中体现,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会使学生得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只是一位平常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其中透露出的是浓浓的父子情深的人情美;《归去来兮辞》包含着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的思维特征,这是一种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边城》中的翠翠,《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对爱情的执着、坚贞,也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授课时,为师者就不能简单地强调字词句章,而要与学生一起来分析寻找和感受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达到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二)通过对课本中环境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欣赏自然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美的意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雅的情操、优美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些浸渍着大师们或纤尘不染,或晶莹剔透,或悠闲自若的心灵感悟的文字,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丰富人们的情感,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朱自清就是这样一位灵魂的清道夫。《荷塘月色》中清新淡雅的月色荷香,读完如见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画,如闻一支幽远雅韵的小夜曲,久久满屋生香。这样的文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细心品味,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也只有通过细心体会,才能使读者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课文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自然的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三)通过对世俗人情的了解,让学生感悟人文美。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歌声到《女神》中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代网络文学的风糜,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怎样生活,一直是人们探索的话题。在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时,如果我们还仅仅在字词句章上纠缠不清,那是对作者的污辱,阅读是为了很好的理解生活。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曾收录了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文风清淡,雅致,充满了对生活、历史的感悟。各种胡同的形状特点,被作者娓娓道来,其中穿插了北京人的民俗分情。充分展示了中华博大精深的胡同文化。若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历是无法品位出其中的韵味的。在讲这样的文章时,必须给学生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生活意境,洗涤尘世的浮躁,领会作者淡泊高雅的生活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其次,选择科学的授课方法。
语文教学要从字词句章的逐一分析中解脱出来,不能一味地对一篇文章进行肢解,还得从整体上来欣赏品味。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只是语法和写作技巧,更多的应该是对文章的理解,要用心灵去与作者对话、交流。过去,我们语文老师更多的充当了医生的职责,操起手术刀,咔嚓嚓把一篇好文章解剖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认识了头、手、脚、内脏,却不认识一个完整的人。必须把语文教学从破坏美、破坏文章整体性中拉出来,选择科学的授课法。我认为整体分析法和阅读法是较好的选择。语文老师要善于发挥课文的审美功能,或有情感的朗读、或援引与课文有关的社会背景、或介绍作者的其它作品与课文进行比较、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精神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反复阅读中,与作者心灵相通,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达到欣赏课文的目的。
再次,激发学生的激情,注重感情熏陶与渲染。
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增加审美体验。
最后,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审美修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若教师没有一双慧眼,不能发现美,没有一颗敏感的心灵,不能感悟美,又怎能引导学生热爱美,创造美呢?只有种花人才能成为花的知己。只有爱美的人才能发现、创造美。所以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广泛的阅读、善于借鉴棋琴书画中的意境,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更深入的挖掘出文章中的美。也才有资格与学生一起来探讨美。
己心之悟,最是至深。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感情的文章,让语文课多一点审美体验。在世纪之交大力实施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呼唤学生审美体验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