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寻找指导学生数学学习反思的“切入口”
作者:夏有君
指导学生学习反思,不是简单的课堂小结,而是师生对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提炼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感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教师要寻找“着力点”与“切入口”,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一、寻优反思
现象1:学生在学习运算定律时,照样“画葫芦”,基本练习会做,但过段时间去做同样的可用简便方法算的习题,学生已习惯用按运算顺序去演算,要老师提醒才会想到。同样,学生多次做如“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的2倍还多16棵,苹果树有多少棵?”类似问题常犯“240÷2-16”或“240÷2+16”错误。简便方法不会灵活运用,求一倍数的逆向思考的问题,不愿用“方程”去解决。
反思:此类教学显露的现象,关键是学生没有深切感受到简便计算与方程解题的优越性,为此要克服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因为学生认为用方程解题要有较规范的解题格式,要写解、设等。为此我们的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寻优体验中反思。在学生学了运算定律之后,出示以下习题让学生练习计算,(1)88×125,(2)4.4×25,(3)32×125×25……可用多种方法计算,练习后要进行优化过程反思,使学生养成看到连乘算式中有因数25、50、125……要先想到有没有4、2、8……的习惯,因为25×4=100、50×2=100、125×8=1000……。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多加强列方程解题的练习,明确不能直接解答的逆向思考的问题用参数法(列方程)解决的优越性,这样与初中数学也得以衔接,打好代数法的基础。努力实现 “似曾相见不相识”为“一见如故”。
二、类比反思
现象2:学生学习统计知识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不难,但在一些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却容易混淆。同样,学生学习稍复杂的阴影部分面积计算常出差错,感到困难。
反思:在统计知识应用问题的教学中,应注重归纳。因为“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中位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中等水平,“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集中情况,判断运用要综合考虑。如从身高选拔合唱演员我们要用到“众数”了,又如从某一公司工资数据了解公司员工的工资收入情况,由于公司老总工资与员工工资差距大,工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不出员工工资的实际情况,我们要用到“中位数” 、“众数”了,这样类似问题对比分析,学生才会合理运用。
又如重叠的图形问题:
(1)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2)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求阴影部分面积。
(3)两个梯形完全相同,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决以上三个图形问题,切入口是“等量代换”。图①阴影三角形的面积均为两个长方形的12 ,故两个长方形等积。图②、图③阴影部分均不能直接求出,通过“等量代换”问题就容易解决。练习后要求学生反思总结“等量代换”等数学思考方法。再如以下两题:
1.如右图用50米长的篱笆去围一个梯形的地,其中一边靠 墙,求围成梯形这块的面积。
2.如下图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求阴影部分(半圆)的面积。
好多学生在解决这两个图形无从着手,原因是学生往往沿着固定的思路或模式去思考,也就是思维定势,认为上图1先求出上底与下底,再求面积,同样图2,先去求出r,再求半圆的面积,用此常规思路解决小学生有困难,找不到捷径。
反思:有比较才有鉴别。观察两题图形的特点。图1:上底+下底+高=50,高为20米不变,那么上底+下底=50-20=30,也就是梯形的面积为(50-20)×20÷2=300(平方米)。图2中的长方形是由两个相等的正方形合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则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3平方分米,可以发现圆的半径是正方形的边长,但是学生无法求出面积是3平方分米正方形的边长,其实3平方分米=r2,所以半圆面积为6÷2×Л÷2即1.5Л平方分米。通过反思,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三、迁移反思
现象3:求积数学问题学生“雾里看花分不清”。如周长与面积、面积与体积、单位名称等张冠李戴,常常出错。特别是分、合型求积问题,错误率更高。
例1.3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例2.3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例3.一个表面积为160cm2的长方体,把它平均切分成两个正方体,求原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以上合拼和切分练习指导关键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等手段找到规律。如第3题,一个长方体平均切分成两个正方体。说明原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分成两个正方体增加2个正方形的面,变成12个正方形的面,则原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当于10个正方形面的面积,所以每个正方形面积为160÷10=16平方厘米,可知边长为4厘米,则原长方体的长为8厘米,由此可得原长方体的体积为16×8=128(立方厘米)。此题蕴涵的规律:①求长方体的体积可用“底面积×高”或用“横截面×长”计算;②横截面切分1次增加2个横截面面积,切分2次增加4个横截面面积,依次类推。
反思:(1)首先要求学生养成统一单位的习惯。(2)小正方形拼成大长方形,面积不变,但拼成的长方形周长要小于小正方形的周长之和。反之,长方形分成正方形面积不变,周长会增加。(3)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体积不变,但拼成新长方体的表面积小于小正方体表面积之和。(4)通过设数有必要使学生明确:①长方形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②同样,长方体、圆柱体表面积相等,体积不一定相等。反之,体积相等,表面积不一定相等。③等底等高的长方形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周长不相等(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周长长)。
平面图形的切分规律认识可迁移联想到立体图形的切分规律认识,找到“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与“怎样变的规律”,熟知规律才会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实现 “不知庐山真面目”为“破识庐山真面目”。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合作讨论”、“探究变式”、“动手操作”等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
指导学生学习反思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习惯:
1.指导学生写数学日志。
写数学日志是学生学习反思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写数学日志的方法,日志内容包括:日期、数学概念梳理(内容要点)、典型练习、反思要点等等,课课坚持,定有效果。如学习了“倒数”概念,引导学生作如下整理:
2.指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
建“错题档案”也是学习反思(再认识)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复习阶段引导学生建好“错题档案”,用好“错题档案”是一个有效的反思提高途径。
3.指导学生学写“试卷分析”。
教学评价测试写试卷分析不仅仅是教师的行为,最好要培养学生学写试卷分析,引导学生在分析中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再认识、再提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