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刍议语文课堂提问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陈素娟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能激起课堂教学的浪花,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没有教师课前对问题的设计,没有教师“问”的引导,学生可能难以有思维的发散,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关键是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问得精、问得巧,问到点子上。提问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使学生逐步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叶圣陶语)的境界。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能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 质疑性提问。
  
  这种提问是指教师在备课研究教材的时候发现的可质疑之处,从而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思考和探讨。比如,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句话:“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在备课时笔者发现“杀猪宰羊的哀鸣”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猪羊的哀鸣,二是人们的哀鸣。但作家显然不是指过春节喜气洋洋的人们。在上课的时候,教者就这句话向学生提问有没有值得商讨或修改的地方,学生经过反复讨论,发现了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此句改成被动句就不会有歧义了: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猪羊被宰杀的哀鸣。
  质疑性提问还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课文本身没有瑕疵,学生只是对内容不太理解。比如,杨朔的《画山绣水》(见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是篇描写美丽的桂林山水的名篇,但是,作家偏偏把神奇而诱人的桂林山水与表现旧时代的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传说结合起来写,这往往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写?目的是什么?教者在课文分析完了以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大家明白了,杨朔的散文,在当时文化背景单调、政治气氛浓郁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作家所体验到的时代精神”。这篇文章也不例外。故事与美景融合,故事为主题服务,文章就是从观赏漓江的山水风景中去发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让读者感悟到必须树立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这就是杨朔要创造的诗化意境。从文章的结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创作意图的体现。“今后呢,人民在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新的故事是怎样的?那当然是跟“千百年来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截然相反的,话虽没有全部点明,也没有必要点明,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给了读者。
  
  2.发散性提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然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求取答案。这种提问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呈辐射性发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案不强求一律,可以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我们在学习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以后,教者让学生联系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阅读的体验。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焦点大都集中在唐僧、曹操、刘备、宋江、贾宝玉等人身上。对同学们不同观点的争论教师并不急于表示可否,因为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再说,初中生对于文学长廊里的人物进行指点评论、说长道短,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是相当宝贵的,教师要保护学生这种可贵的积极性。在讲了《孔乙己》以后,教者提了一个问题:孔乙己的长衫到哪里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去了何方,干了些什么?要大家根据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展开合理想象。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化答案,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这仅是给同学们一个发散思维的机会。其实像这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3.归纳性提问。
  
  归纳性提问一般是在课文讲解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可以检测到学生上课听讲的认真程度,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还以《孔乙己》为例,在讲了孔乙己的两次外貌描写后,教者提出“两次外貌描写写出了孔乙己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这里就有一个归纳的问题。因为孔乙己身材很高大,说明它能够干活,但是他偏偏就不干,因为他受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的毒害,他的穿长衫就说明他硬要摆“读书人”的架子,轻视劳动人民。他的“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了他常遭受欺凌侮辱,而“一部乱蓬蓬的胡子”、长衫“又脏又破”则可见他年岁已老,饱受生活折磨。教了《范进中举》后,教者提问“你认为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归纳性提问;教了《口技》后,提问“这篇古文有多处表示时间的副词,请找出来”,也是归纳性提问;教了《苏州园林》,提问“这篇说明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还是归纳性提问。另外,对某一段落的概括、主题思想的总结、一种新题型的解题角度、一篇作文的总评、两首诗歌的比较分析都可以进行归纳性提问。归纳性提问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到,它不失为培养和提升学生创造性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系极为密切,只要用得适当,用得巧妙,定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