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网络环境下的研训方式思考

作者:陈 斌




  具有专业特质及规模效应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此前也有培训,但都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也有教研,但不成气候,显得零碎和肤浅。80年前后,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开始得到重视,健全机构,配备人员,广大教师研训热情空前。此后十多年的研训工作,概括起来,其特点有四:一是研训以学历教育和打通教材为主。培训主要是帮助教师提高学历层次,解决教师队伍学历不达标这一主要矛盾,有中师、专科、本科函授及专业合格考试等,这种培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补偿;而教研主要是针对教材,逐册逐篇地疏通教材是当时教研的主要任务,解决教师因学历不够、知识储备有限、理解教材有困难的问题,以使教学大纲能得以贯彻,教学质量有基本保证;二是研训都以应试为主要目标。教师的培训是通过学历教育或其它证书教育的各种考试,一旦通过就会大功告成,满怀喜悦,充满成就感。教研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捕捉知识点,押考试题目,传递相关信息,是当时教研的一道风景。一旦考好了,学校、教师、学生一荣俱荣;三是教师对研训持主动态度。那时的教师对事业充满期待,参加研训目标明确,与个人的发展关系直接,铜臭气的冲击才初见端倪,社会不良风气也还不算严重,故教师们心中有愿景,参加研训是争先恐后,以此为荣,义无反顾地去克服种种困难,不惜牺牲诸多暂时的个人利益;四是研训方式以口耳相授为主。培训多采取的是班级授课的形式,辅之于函授。教研多采取下乡下校、听课评课、专题研究等形式。这一时期的研训工作的特点,决定着研训人员的主要工作方式,就是他们较多时间地深入到学校、深入教师、深入课堂,和教师同吃同住同学习。那时的交通相当闭塞,信息渠道不畅,研训人员一般学识较高,掌握的信息价值很大。他们一把雨伞、一双球鞋、一个手提包,能够到山区的某一学校工作一天,住宿一晚,和老师们亲密接触,老师们便感到无比荣幸。因此,人们今天尚对此种情形津津乐道,作为衡量今天的研训员们能否吃苦,有否敬业精神,有无研训威信的标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发生了多层面的变化。培训内容由学历教育发展为继续教育,培训重点由知识补偿补充变为知识更新和专业品质与能力的培养;教研随着新的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新理念、新教材、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的学习与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考试和检测以能力立意;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十分通畅,研训员不再神秘。最显著的变化还是研训手段的变化,网络研训已经或者正在成为教师研训的主要方式。这些因素使研训员和教师往往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过去的优势不再。所以,网络背景下的研训工作方式应当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笔者的看法是:
  要着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和引领。研训部门要从教育发展的高度着眼,规划本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周期计划,指导学校制定校本研训方案,研训员要制定出学科发展规划,指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年度研训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多途径、多手段去引领学校和教师,让这些规划成为工作的轨迹和发展的现实。
  要精心于有整体意义活动的组织。我们可以根据整体发展需要去开展各种研训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导向、助力和评价。我们可以通过校长、教务教科主任、教研组长的培训,促进他们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达标课”、“优质课”等赛程式研训,促进教师群体专业能力的增强;可以通过班主任培训,提升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校本研训合格学校”的创建,提高校本研训的品质;可以通过“区域联组”研训活动,促进校际间的研训联动;还可以通过教学水平的全面检测,促进学校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要有针对性地深入学校和课堂。教学问题源于学校,研训工作的生命力在学校,我们的研训工作要基于学校。研训员的眼光要关注学校,亲历课堂,亲近教师,使研训工作更具活力。下乡下校仍不失为现在研训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诊断式的研训指导,不进入课堂无以进行;评价式的研训活动,必须在学校开展;对精品课的打磨,必须以学校为场景;还有对学校教学水平的考量,也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评价指标。除此之外,还有情感上的因素,研训人员下乡下校,能与学校、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互依,在强调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其意义更加重要。
  要充分利用网络研训的巨大优势。教师网上学习有享受优质资源、自主支配时间、节约培训成本三大优势,研训人员网上辅导则具有迅捷高效、事半功倍的效益,无须跋山涉水,不用促膝而坐,也能直接沟通,谈笑风生。信息化赐予我们的东西如此之美好,如果我们视而不见,或者弃之不用,还象过去的时代一样,以舟车劳顿、时间和金钱的耗费为代价,一味强调每学期实际上没有真正做到过的下乡多少天、听课多少节、面对面指导教师多少人,岂不疑似刻舟求剑。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环境下的研训方式,想表达的看法是,时代变了,研训方式也应该跟着变;下乡下校的研训方式,应当承继,但也应当有所变化。研训工作更应该注重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引领,组织开展具有整体意义的活动和充分利用网络研训的方式,让研训工作与现代化同步发展,让信息化引领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