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作者:郑英富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实施的状况。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工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的研究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对教材做革新性的、批判性的使用,这样才可能有效地实施课程,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有拓展相关学科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教师应做教科书的主人,而不是教科书的奴隶。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教师应有权选择教材。教师应从学生和学校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学生不可能买多套教材,但教师需要了解多套教材,从中吸取营养、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开阔思路。对所用教材,可从教学实际出发,做必要的取舍和拓展,才能教得好、教得活。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网络、课件等教学设备的运用。教师应当掌握专业学科前沿知识,必须认识和掌握学科知识的新动向。只有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网络技术的运用。教学课件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必须具备课件创作、运用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新教育观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起来,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转变,教师工作已不是单一的文化传递而是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缺少研究的教育已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无法回应时代的挑战。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指出,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来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社会情势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示范者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五)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以学习来促发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观念的建立,使终身受用的一次性教育模式被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所替代。单纯追求文凭以求得社会身份的认同逐渐让位于不断获取新知识技能以求得工作能力认同和自我价值实现。
  21世纪的教师责任之一是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养训练自己。教学同其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一次性的师资培训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使教师能够胜任时代赋予的新职能就必须使师资培训体制具有终身性。教师的终身学习使职前和职后教育在概念上不断地融合与升华。
  
  (六)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及周围世界关系具有正确的认识和体验,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悦纳自己,使主观与客观、自我和社会有机地协调,对教师职业角色具有认同感。只有“悦纳”教师职业,才能敬业、乐业、爱业,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一个使自己和谐的工作生存环境。
  教师要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乐于与人交往、沟通。以自己和善、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正确处理与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教师还必须塑造崇高的人格形象。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执着的奉献精神、广泛的兴趣爱好、较强的教育能力,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塑造未来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