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浅谈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
作者:高玉波
教语文需要的知识储备弹性很大。一是要有丰富的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语言发生的规律(其中包括古今汉语的联系与区别)、语言学的理论、现代汉语的听说读写知识、逻辑学常识(这是教师应该学的)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人们常常习惯于把备课比喻为“一桶水”,把教课比喻为“一杯水”,因为想上好课,平时就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当然,桶里的知识之水应该是满的,不断补充的,讲课的时候,又要认真提炼。一般说来,语文教师应该精通他所教的语言知识,应该熟练地掌握所教的教材。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教材上各种语文知识应该能够如数家珍。甚至应该具备比语文教材更精深和更广阔得多的知识,这样才能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义、地位和作用;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地处理教材,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才能知道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有可能上好语文课。二是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学知识。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的精华,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所以,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语文课也应该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就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中外文学史方面的知识、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创作知识,文学批评知识等。教师文学素养高,文学知识深厚,语文课就会上得生动活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会很快地提高。相反,教师文学素养低,文学知识浅薄,学生就很难受到有益的熏陶和应有的教育。
其次,语文教师要有广泛的自然与社会知识。语文教材的内容涉及到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 、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生物、地质、物理、化学等,真可谓大至宏观世界,小至微观世界,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而随着整个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世界的昌明,人类的进步,语文课的内容将日益丰富并趋于前沿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视野也应该扩展到这些领域,关注自然社会科学的进展概况,尽量要涉猎得深广些,才能自由地处理课文和练习内容,上好语文课。
再次,还必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跟上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才算是才、学、识具备,才能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能教书,而且会育人——就是用科学理论育人,用科学理论育人,用科学方法育人。当然 ,只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常识也能教语文,甚至可能会教得不错。但是,教上几年,教材熟悉以后就有可能逐渐变成“教书匠”。这“匠”有两个含义:①教材熟悉而教法僵化;②只管传授知识,不懂得通过教学来育人,即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果说过去不懂得不学习教育理论还可教下去的话,那么,现在就越来越不适应了。因为我们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社会的进步突飞猛进的时期,具体的知识记不胜记。怎样打好学生的基础,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成了时代的要求。纵观现代的教育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也好,布鲁纳的“知识结构”也好,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也好,都是适应六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局面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理论,都是在扬弃近代的形式教育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教育学说。
最后,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业务修养还包括必须的几项基本功: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会“听”。例如教师提问,学生已经正确回答了,教师似乎没有听到,自顾自又重复一遍,这是听的能力不好。“说”即教学语言,这是一门艺术,其必须会讲才能吸引学生学习,激发求知欲,使其感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如果教师不会讲,引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硬靠“高压政策”维持课堂。那么,课上遇到的将是“冷漠的态度”和“黯然失色的目光”。学生虽然在课堂上不敢调皮,却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一个教育家说过:“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态度,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所以,教师要加强练习教学语言。而且,语文教师也要尽可能多的熟读、背诵诗、词、散文等当中的传统名篇。教师若对一些名家文章都无情,又怎会让学生喜欢这些名篇课文呢!语文教师还须会写字、写文章。语文教师写字是给学生示范,至少不能出错,规范整洁、美观大方,这是写字的基本要求,潦草、画字都要不得;还要能写包括各种体裁的清通流畅的文章,这主要是加深教师自己的体会见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
综上所述,具备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广博的自然社会知识,用教育理论充实自己,练好基本功,这是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业务修养,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