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浅谈提问的艺术
作者:白金兰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答题兴趣。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时,仅仅巧妙的设计问题还不够,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采取出示挂图,或幻灯片,或画简图,听录音等手段,创设引起学生思维的情境,也可以通过语言提示或生动,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答题的欲望。
2、掌握学生心理,讲究提问方式。提出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确定提问的方式,若不注意这一点,就收不到好的效果。例如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时,如果教师这样提出问题“现在我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叫到名字的站起来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态是屏气息声,紧张地等待指名。当教师一点出名字后,没叫到名字的同学会庆幸自己逃过了关口,也不会重视听人家的回答了。如果教师提问后接着说:“叫到名字的请站起来回答,没叫到名字的,要注意听他讲回答的对不对,等会儿请大家指出来”。这样,学生会专心的听,等那个学生一答完,便都会争先恐后的要求发表意见。所以,必须讲究提问的方式方法和艺术。
3、把握时机,适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问题,一般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学生对一篇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也就在这三个阶段中不断地加深。所以,关于指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问题,如“课文写谁,什么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等,一般可安排在初读课文阶段。关于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如词句的含义,篇章的内在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等一类的问题,一般应在熟读,精读课文阶段提出。
4、根据所问对象,提出不同问题。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也就是说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问题,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既让优等生多发言,发挥引路作用,又使差生有发言的机会,得到锻炼的和学习。对程度较低的学生,要提问较易的问题,能答得好,就予以表扬,这样就能调动其积极性,鼓起他以后答问的勇气。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要提问较难的问题,鼓励他在答题时要有创新,他能答得好,不但促使本人深入钻研,对全班学生也有启发。同时,还要考虑,谁该问得详,谁该问得略,今天问谁,明天问谁等等。
5、注重学生思考,不急于点名回答。提问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的。所以,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不要急于点名回答。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即使是点了名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将重述这个问题或在叫起另一个学生之前,也必须等待适量的时间,让被提问的学生和其他学生都再进一步思考。另外,提出问题后,程度好的学生可能很快举起手来,但这时也不要急着让他们发表意见,应该再等一下,等中等生也举起了手再开始答问,否则,就会使中等以下的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同时,这样做能够培养学生“三思而后行”的习惯。
6、先提问题后点名,不搞突然袭击。在提问时,不要先点名后提问,搞突然袭击,这样做会使被点名的学生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被突如其来的提问搞得莫名其妙,甚至张口结舌,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进行有条理的思维;而且会使其他学生的注意力立刻松弛,不再思维,并放心地欣赏同学的窘态或者顾左右而言它。因此,必须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待多数学生都初步思考成熟,跃跃欲试时,才指名让学生回答。
7、讲求提问实效,切忌追求热闹。有的教师在提问时,为了追求热闹,烘托课堂气氛,喜欢采用“一问齐答”破坏学生思维的环境。学生回答问题应当一个一个的发言。让大家都听得清楚,以便独立分析,决定取舍。如果全班学生高声齐答,七嘴八舌震耳欲聋,就不知道谁答得对。而且少数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夺口而出,抢占优势,排挤了相当一部分反应较慢的学生的思考机会,不得不使这部分学生无可奈何地缩在一旁,观看热闹。个别调皮的学生却有机可乘,混水摸鱼,乱喊乱叫。因此,这种轰轰烈烈的:“一问齐答”式的提问方式尽可能不要采取。
8、提问对象普遍,促使人人思维。有的教师喜欢提问好学生,因为好学生可以对答如流,而差生回答问题可能不得要领,或答非所问,追求表面上的教学进度。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从表面上看教学任务似乎完成得很好,但实际上是把多数学生置于问题之外,会增加差等生心理上的压抑感,使他们感到老师根本无视他们的存在,而对好学生的伶牙利齿又自愧不如,从而更加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提问的面应大一些,尽量多问一些学生,促使人人思维。
9、重视学生回答,准确表明态度。有些教师常常不重视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表示自己的态度,不谈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对学生的回答难以把握而不置可否;有的是一时疏忽,而漏掉对一些学生或个别学生的缺陷,吃不透怎样表态;有的是由于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自己的框框而不予理睬。不管什么原因,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使他们不知答得对不对,对,对在什么地方;错,错在何处。因而就得不到提高,学不会今后如何去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肯定正确,纠正错误,使学生有个明确的认识,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记忆。
栏目编辑 李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