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淡妆浓抹要相宜

作者:周 济




  教与学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活动最终需要通过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认知活动即学习活动,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常态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着重关照学生的内在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既要有教师主导性的彰显,也要有学生主体性的凸现。
  
  (一)教师主导——义不容辞的职责
  
  教师作为施教的主体,是具体教育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淡化甚至否定教师领导作用的倾向,显然是教育上的冒险和不负责任。否定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和作用的症结,还在于将教学的目的层面与方法层面混淆了。如何教、如何学是方法层面的东西,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通过师生合作、协商、沟通、交流是应该的,也是达到教学目的必然要求的。但是,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不是一个师生平等协商的问题,而是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但是,教师的点拨、疏导、总体构思和总体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教学就会变成放任自流。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也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对待教材问题上,新课程强调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范本”,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选择、改造甚至创生。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其自身也是课程的一部分。当课程从具体的教材型态走向经验和过程时,教师的经验和知识、与学生的对话与交往、对教学过程的调控等,都是重要的课程内容。
  
  2、在处理自己与学生关系的时候,教师也应当体现主导性。新课程强调师生的民主、平等,强调尊重学生,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并非要以削弱甚至消解教师的主导性为代价。我们不能过分迁就学生,甚至对学生只敢表扬,不敢批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生活经历,应该是师生共同分享、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学生主体——无可替代的角色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周济部长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改革“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显然,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要求老师心中装有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投人学习的热情。教师应当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体验,用学生的方式去研究,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支持、宽容、关爱。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知识,要有“讲”的艺术,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释疑解难,要注意点拨、引导。给学生一点尊重,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己去施展;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三)适度与平衡——双主的和谐共振
  
  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教师正确的发挥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学生既是“听众”又是“演员”,教师既是“导演”又是“场记”。
  新课程倡导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人的个性差异,让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得到充分体现。”但人本主义教育不能走极端,走了极端就滑入个人本位的教育偏颇。过于尊重就是放任,而放任自流的教育就是一种虚弱的教育,绝不利于孩子的持续发展;过分强调赏识容易使学生在表扬声中丧失自主的意识;过分追求成功教育易简化学习的勤奋过程。苏轼曾赞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最理想的境界,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主动学习的情景,搭建民主平等的交互式、对话式等教学的舞台,与学生共同发现与提问,分析与研究,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以充分地体现,并达到适度、自然之境界,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便会油然而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