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及对策
作者:王谷球 田 毅
措,痛苦绝望;如果有了正确的挫折观,认识了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且敢于正视和挑战面临的挫折,就能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大文豪巴尔扎克说: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确实如此,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平静、安逸、舒适的生活,往往使人安于现状,耽于享受;而挫折和磨难,却能使人受到磨练和考验,变得坚强起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而是要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五)养成良好习惯拒绝不良诱惑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行结合的结果。因此,应向学生讲清应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并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尤其要注意不能让学生无故的出现例外,因为有了一次例外,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彻底克服不良习惯,往往在于“例外”太多,使本来已经减弱的不良习惯,获得一次额外的强化,结果前功尽弃,不良行为习惯又会得以恢复,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难以建立。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段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可以说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但它更是网络经济时代,随着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它所具有的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已构成了严峻挑战。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是一片没有国家界限、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的、可以标新立异的自由空间。由于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使孩子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但如果采取强制措施令其停止上网也不一定有效。关键是要想办法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战胜自我的意志,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我认为,老师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一是要用健康的心态对待网络,要教育学生注重浏览,寻找与学习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的信息上停留,更不应在无聊的信息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二是要注意“休息节食”,青少年学生正是长身体和学知识的关键时期,不要因长时间的网上活动而影响学习和休息;三是要多开展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有益身心的活动,以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正当的心理需求;四是要遵守网络道德和规则,做合法网民。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家长应有的监护作用,家里有电脑的,尽量在家中上网。
最近,国家正在推出一套网络防沉迷系统,该系统的核心内容是:未成年人累计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以后的2小时为“疲劳”游戏时间,在此时间段,游戏收益减半,如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即为 “不健康”游戏时间,收益将降为零,强迫未成年人下线休息。我想,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心态正常,国家管理到位,家长监护得当,就完全有可能使孩子做到既享受了健康的网络生活而又不成为网瘾。
(六)传授家教方法,提升家长素质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和言行举止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气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俄国著名剧作家、诗人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何等重要。作为学校和老师,要通过办家长学校和走访,致家长信,开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传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策略。介绍科学的家教方法和成功的家教经验,使家长明确在家庭生活中,应该怎样教育、引导、示范和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完美人格。
总之,作为我们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应当高度重视当前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了解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学习掌握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身心愉悦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出自己应有的聪明和才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