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

作者:朱 礼




  时光匆匆,一转眼我当班主任已有多年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肯定.是对老师工作的最好回报。而要得到这种回报,必须作到如下几点。
  
  第一,班主任应放下师道尊严的臭架子
  
  要让学生真正感到在这个班集体里面,老师是其中的一员,与他们是平等的,老师只不过是领头雁而已,这样说更应这样做。班级大事大家拿主意,然后集体作决定,切不可专制独裁,为追求一种所谓的威严而失去人心。比如班规的制定,大家出谋划策然后举手表决,一旦形成制度就严格执行。执行时,人人都是裁决者,班干部或班主任是执行者。这样一来,谁也不愿去违反自己作出的规定,即使犯了规也甘心受罚并力争少犯。慢慢地,同学们的自觉性、集体荣誉感会在无形中形成。
  
  第二,班主任遇事要多听听学生意见和建议,要与学生成为朋友
  
  哪怕是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也要先听听他的解释,然后设身处地的为他想想,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再去教育学生效果会更好。
  一次,我接收高二一个班级。在班干部座谈会上、学生的周记中都反映了一个情况:班上有个学生,自高一起,上学总是迟到,使得班里“三项竞赛”红旗经常旁落,全班同学的辛勤努力往往因为他的迟到而付诸东流。班主任多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班干部也多次好言相劝,都无济于事,照样我行我素。为此,其他学生意见很大。这位学生也变得很孤立,终日郁郁寡欢,独来独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开始我也照着一般老师那样对他进行教育,大谈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观念等。可是,谈话归谈话,他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有时候一星期竟然迟到四次。后来,大约过了一个多月,有天晚上我去了他家,看到他不但洗衣做饭,自己料理生活,还要张罗他那上小学的弟弟。而且,他家里的情况非常特殊,父母为了生活都到遥远的非洲去打工去了,家里只有他和弟弟,每天晚自习回家后他都要做家务到很晚,而且早上起来还要处理好弟弟的事情才能去上早自习。所以会经常迟到。听了他的诉说,我心里的触动很大,没想到小小年纪的他竟然要肩负这么多的责任,难怪他会迟到。面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我还能责怪学生么。我对他说,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以前老师、同学并不了解,对你有误会,我代表大家向你道歉。临别时,这位同学竟露出了我从没有看到过的笑容,还坚持把我送到大门口,一再对我说“老师,走好”。我也为学生的礼貌而感动。第二天,我利用早自习时间讲他是如何的独立,如何的照顾家人,为什么会迟到等。最后我说像他这种情况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三项竞赛红旗与一个人的健康,孰轻孰重,同学们自己去权衡;再说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其他努力来弥补的。我的话,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这位同学后来迟到也明显地少了。
  
  第三,要给学生台阶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依照班规对学生应该严。但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他们总会时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面对学生的犯错,如果教师一味的严,不给学生回旋的余地,学生往往难以接受,也易形成师生对立,或学生口服心不服,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疏远教师,甚至反感教师,与教师唱对台戏。反之,如果教师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主动给学生找一个台阶下,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再找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反省,触及心灵深处,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记得高三上学期的一天中午,几位男生给一位同学过生日,在寝室里喝酒。当我得到消息后,立刻将这几位同学叫到办公室。开始我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给他们谈酒的历史文化,谈喝酒的方法。待他们紧张的心情放松后,严肃指出学生喝酒是严重的违纪行为,会给自己、班级、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摧残自己的身体。喝酒的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为老师给足了自己面子,并主动写出书面检讨,公开在班上作了自我批评。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学生需要老师关心,需要细心的爱,需要老师用智慧去爱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体验他们的感受。正如苏霍姆利斯基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能化尴尬为神奇,奏出和谐的育人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