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让“课堂意外”生成有效教学资源

作者:林亥珍




  《信封纸偶》是浙美版的小学美术第二册的教学内容。《信封纸偶》的教学内容讲过不下五次了,但每一次讲课效果自我感觉不太好,要么老师讲解示范的过多,学生动手做的太少;要么老师讲得少,可学生做出来的作品形式单一,且大部分的学生作品,都是临摹书本上的范作,缺少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堂课上缺少师生思维的撞击,激发不出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整堂课缺少共鸣。而到一(12)班时,课堂上的一次“意外事件”却使这节课获得意外的成功。
  
  案例描述:
  站在一(12)班的讲台上,正在思考如何解决前几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时课堂里爆发出一阵大笑,抬头望去,发现一(12)班全校闻名的“捣蛋大王”刘汉生(化名)正把双面胶贴在自己的脸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老爷爷的样子。这位“捣蛋大王”给人的感觉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恐怖分子”,每时每刻都想做点事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在一般人眼里他干的差不多都是些 “坏事”。此时,该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正期盼着能把全班小朋友的情绪调动起来,来关注他这位“白胡子爷爷”。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果采取批评教育,他反而会更加得意,会变本加励的把事情闹大。“得把他的注意力引开才行”,我正想该怎么办时,突然灵机一动,这不正是绝好的课堂教学资源吗?于是,我直呼其名鼓掌大声说:“嘿!你真有本事,能用信封把自己扮成老爷爷!”话刚说完,全班小朋友发出一阵大笑。“不过,老师更厉害,能把信封变成刘汉升”,我举起手里的信封对大家说道:“你们相信吗?”“信!”大部分小朋友和道。“我不信!”刘汉升大声叫道:“老师骗人!”我和颜悦色的对刘汉升说:“你不信呀?好!那你看,老师是怎么把信封变成你的?”我心里想先稳住这家伙,可不服输的小家伙说:“好嘛!看你怎么变?”
  我把实物投影打开,边做边说,我们先把信封对折,剪个半圆形,剪好之后,我把手伸进去说:“瞧,这就是刘汉升的手了!”大家看了,觉得很好奇。接着,把刘汉升的脸画在信封上。寥寥几笔一个活灵活现,机灵调皮的刘汉升的形象就出来了,大伙纷纷鼓起掌来。再下来,师生合作给“刘汉升”的信封纸偶上色。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捣蛋大王”活生生的脸谱成为课堂教学材料。这时,孩子们学习情绪高涨,教师乘机启发大家:“信封纸偶除了能做人的样子,还能做些什么呢?”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像点燃的火把一样熊熊燃烧,大家说了很多好的创意,有说能做动物的,有说能做花的,有说可以用拟人化的方法做任何自己想象做的东西。到此,教学时间才过去了十二分钟,余下的时间留给孩子们去创作,是太充足不过了。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人都做出了个性鲜明的信封纸偶。在最后的三分钟内,我请小朋友自己找伙伴把他们做的信封纸偶表演一下,排个小小的童话剧。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恋恋不舍地不想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这节课刘汉升的“捣乱“不但没有影响全班小朋友的美术学习,反而上成了一堂既开心又充分的美术课,也解决了一直困挠教者的烦恼。是什么原因能在短时间内打开孩子们的思维,创作出这么多的有生命力的美术作品呢,很显然,是“捣蛋大王”的捣蛋之作引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此,我反思了许多。
  美术教学的内容应该来自学生生活,且是学生在生活中有感悟的东西,而且课堂教学应对准学生的创造点并通过学生的感悟来促进课堂教学资源和内容的生成。教学资源在预设时就应考虑如何利用课堂资源生成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然而在生成一些“意外”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其意外转变成预设,成为更有效的教学资源。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老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治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当代教学观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并贯彻这一教学观。
  教学中,执教者始终考虑的问题是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教师讲授、示范的时间与学生主动探索、创造的时间该如何分配,教学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能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可前五次同样的课,教者一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但这节课由于刘汉升这个“淘气包”引发的意外事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转折点。教者恰当地利用这一意外事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意外事件所诱发的兴奋点上,并以“不过,老师更厉害,能把信封变成刘汉升”这句话更进一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的形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讲解、示范“信封纸偶”,并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们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显然,教者对刘汉升扮成“白胡子爷爷”这一意外事件不是制止,而是顺水推舟,使之转化成课堂教学资源。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学好功课内在的、直接的原动力和催化剂。一般说来,有经验的教师于每堂课开始就以简洁的语言和巧妙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为学生高效益地投入学习中去作好准备。然而,这节课是由“捣蛋大王”以脸谱扮演白胡子爷爷打开课堂教学局面的,且这一开局既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捣蛋大王”也是事先做了课前预习准备的。这种来自学生的有准备的课前预习的临时举动,虽表现的方式有点出格,但也难能可贵。如果此时教师没有教育观念转变的心理准备,没有适当的转化教学技巧,很可能将这种来自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行为当作错误的东西将之扼杀。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扼杀的不只是某个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而是消灭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创造性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发人深省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