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作者:雷正军 范启梅




  案例:
  某中学会议室,会议室前方赫然写着:“×××中学差生座谈会”。学校政教主任声色俱厉,一一罗列着学生中的种种不良倾向和错误行为,并不时点着学生的名字大声训斥,“你们作为各班公认的‘双差生’,无论是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还是行为习惯,各方面表现都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对校风、班风带来了很大影响,学校政教处已给你们建立了双差生档案……,希望你们尽快醒悟,改邪归正,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校纪校规,不要再为班级和学校丢丑”。台下二十多个学生一个个耷拉着脑袋,神色紧张,大气不敢出。据说该校为了加强对学生管理,规定每学期各班均应向学校上报双差生,便于学校统一建立双差生档案,加强对这些学生的管理。会议室里学校政教主任正是按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对双差生进行集中训导教育。
  解析:
  对于成长中的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等各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和学校,对他们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和帮助,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问题是,我们在对学生选择教育手段时,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案例中的给各班定“双差生”指标、评选“双差生”及召开“双差生”座谈会等作法,在学校教育中很具有普遍性。表面上看是为了帮助和教育学生,促使学生改正缺点,实际上是一种心罚,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内心感受。对这些学生冠以“双差生”称号,全校皆知,犹如一副沉重的枷锁,极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销毁他们原本不多的自信,致使他们走上自暴自弃的歧途。称学生为“双差生”,也反映出学校对这些学生的不重视、不尊重,这和公正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一个人要进步,必须有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尤其是未成年人。轻易地把一个学生界定为“双差生”,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种否定性评价,以致学生本人也用一种否定性评价看待自我,从而陷入消极,不能自拔,丧失进取心。教师眼中的“双差生”大部分是因为顽皮、爱动、好奇,行为有过失而已。但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动辄给学生扣上双差的“帽子”,而是应仔细分析学生调皮的背后有可能蕴藏着的潜在的求知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创设一定的条件,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产生心理共鸣,让所谓“双差生”始终有一种老师仍对我寄予着希望的感觉。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一滴水用放大镜来看,也是一个大世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人关注、被人赏识,尤其是未成年人。教师经常给予学生激励,有利于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培养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自我肯定,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所谓“双差生”则更需要尊重。“双差生”的精神压力大,由于被教师和同学们瞧不起,他们心理上带有创伤,作为教师或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双差生”与优等生是有差异的,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学习上,都需要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和帮助,要耐下心来细心观察所谓“双差生”的言行,分析其原因和背景,多与他们个别交心谈心,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个别差异和兴趣特长,多用几把尺子去衡量他们,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果像案例中所说的公开“双差生”,并建立“双差生”档案,集中“双差生”训导,只能是加大学生心理负担,极有可能使他们破罐子破摔,向更糟糕的方面发展。
  受伤的心灵更脆弱、更经不起折腾。作为教育人的人,应该冷静地对待所谓“双差生”,真正从思想深处分析根源,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呵护他的自尊,让所谓“双差生”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宽容和善良。这样才能真正唤醒他们,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成长。
  美国著名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育是一项关注生命的工程,即将不完善的生命趋向完美,将不辉煌的生命铸造得更加辉煌。只有尊重、信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教育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